作为工业自动化系统中的重要载体——工业机器人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70%至80%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需要高度精确度和安全保障的汽车及其零部件生产过程中,此外还涉及到了电子、化工以及装配等多个门类的制造行业。然而,纵观全球范围内,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最为广泛的仍然是汽车及其零部件行业,同时在诸如3C行业等普通制造业中的应用需求也呈现出倍数级别的增长趋势。
根据权威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末,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已经成功突破4万台,且增长势头迅猛。同时,业界专家预测,预计到2014年,中国的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会超越日本。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在不断攀升,但其实际应用比例却相对较低,仅为6%,相较之下,日本的应用比例达到了33%,美国为16%,德国为14%。
一方面,中国的机器人市场前景充满无限可能,另一方面,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尚未成熟,大部分仍需依赖进口。来自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一项统计数据揭示:自2010年以来,我国进口的机器人数量达到了惊人的2.34万台,总金额达到5.28亿美元,进口数量较之2009年增长了130%,进口金额更是同比增长了69%;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贸易逆差依然高达4.7亿美元。到了2011年,我国的进口机器人数量进一步增加至3.8万台,总金额飙升至8.66亿美元,进口数量较之上一年度增长了62%,进口金额亦同比增长了64%;然而,贸易逆差却进一步扩大至7.35亿美元。
据统计,2012年全球机器人市场销量排名前十的品牌均为国外知名品牌。其中,发那科、安川、KUKA、ABB这四家国际知名企业稳坐销量排行榜的前列,销售数量分别高达3900台、3850台、3470台、3200台。反观我国,能够实现年产量达到200台机器人的企业寥寥无几。
日本、美国等国外机器人巨头在机器人研发领域拥有长达40年以上的深厚积淀,与此同时,作为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国外企业的规模效应无疑将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相比之下,我国本土的机器人企业尚未达到量产阶段,因此效益问题自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据了解,201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为9500台,按照每台平均价格约为30万元计算,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销售额不足30亿元人民币,距离实现规模化、批量化、产业化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有业内人士指出,若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未能达到50亿至100亿元人民币,那么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有专家经过详细测算后发现,目前在机器人生产成本的四大核心部分中,本体成本占比22%,伺服系统占比24%,减速器占比36%,控制器占比12%。其中,成本较高的减速器部分几乎被日本的两家企业所垄断,售价始终居高不下。更为糟糕的是,这两家企业甚至对外合作的生产商实施了产品供应限制。由此可见,中国机器人产业化的核心部件长期受到外部制约,导致国内机器人市场大部分份额被国外企业所占据。
在此背景下,我国对于机器人产业化的投资力度明显不足,研究成果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显著脱节现象,难以形成真正具备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除此之外,从产业政策的角度来看,我国并未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给予充分关注,产业发展缺乏战略层面的科学规划,难以满足现阶段产业化加速发展的迫切需求。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坦言,我国在机器人产业化自主研发能力方面相对滞后,国产机器人难以顺利进入汽车、电子、生物制药等高端领域,外资品牌在中国机器人市场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此外,我国在控制器、精密检修仪器等关键产业零部件方面严重依赖进口,缺乏政策扶持引导,市场应用推广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