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作为当时美国汽车工会领袖的沃尔特·鲁瑟(Walter Reuther)在分享他参观指定客户福特新创立的自动化工厂的经验时,主持人指着一排排安静运行的机器人问到:"您如何向这些先进设备收取会员费用呢?" 鲁瑟以机智而幽默地回答:"那您又如何说服它们购买福特汽车呢?" 如今,自动化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关于其深远影响的讨论也早已持续多年。那么,在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鲁·麦卡菲(Andrew McAfee)合著的《第二次机器时代》(The Second Machine Age)一书中,这样的对话将会如何被重新诠释呢?
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我已经详细阐述了我的核心观点。我在文中明确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收入差距也在日益扩大。位于华盛顿的经济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的劳伦斯·米舍尔(Lawrence Mishel)对信息技术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质疑。米舍尔指出:"管理层薪酬的不断攀升以及金融业的迅速扩张和行业内薪资水平的提升占据了精英阶层新增收入的三分之二。" 社会规则的变革、股票回报率的提高,以及金融行业的极度膨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当前的经济格局。尽管技术是影响当前经济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却并非唯一决定性因素。
然而,科技的确有能力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据布林约尔松教授和麦卡菲先生预测,科技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富足,并将重新调整劳动力间以及劳资关系之间的竞争机会。
新技术为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多元化且错综复杂的。其中涵盖了:新兴的服务形式,如社交媒体Facebook;传统销售模式的去中介化趋势,例如音乐平台iTunes或在线零售巨头亚马逊(Amazon)的诞生;新兴产品,如智能移动终端;还有创新型机械设备,如高效机器人的广泛应用等等。特别要提到的便是机器人的出现,它激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不安,使得许多人担忧智能机器会让众多人类产走向边缘化。英国著名学府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的卡尔·弗雷(Carl Frey)和米歇尔•奥斯本(Michael Osborne)近期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美国有高达47%的工作岗位存在被自动化淘汰的极高风险。两位学者认为,早在19世纪,机器就已经取代了手工艺者,使得那些技能不足的劳动者得以从中获益。进入20世纪以来,计算机逐渐接替了原本属于中等收入人群的工作岗位,从而形成了两极分化的劳动市场。然而,在未来数十年间,"很大程度上,运输及物流业的劳动者,以及办公室及行政部门的后勤工作者,甚至是生产线上的普通工人,都可能面临被电子计算机资本取代的命运。"再者,"时间的推移下,技能要求较低且薪酬水平较低的职位将最先受到电脑化的冲击。相反,技能要求较高且薪酬水平较高的职业则相对而言不易受到电子计算机资本的威胁。"毫无疑问,这将进一步加剧现有的收入不均问题。
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教授就职于享誉世界的哥伦比亚大学,而劳伦斯·克特里考夫(Laurence Kotlikoff)则为著名的波士顿大学知名学者。两位学者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生产力的显著提升看似美好,实则或有可能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具体而言,机械化程度的加深将会导致大量工人被现代科技所取代,他们的劳动产出与所得将逐渐转移至拥有机器人的企业主手中。这部分劳动者中大部分人将面临“提前退休”的困境,其积蓄状况恐将远不及年轻一代。此外,由于无法承受教育开支,人力资本投入必将相应减少;而随着储蓄规模整体下降,对机器设备等方面的投资亦将同步放缓。
这种观点提出了生产力增长可能导致人类生活质量降低的独特视角。然而,在我个人看来,其他可能性似乎更为合理:随着大批工人被迫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会引发一场大规模的社会结构调整;非熟练工种的工资水平可能会跌破社会可接受的底线;最后,伴随其他新兴科技的崛起,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加剧现有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