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对于推动产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于以应用驱动为主导的智慧城市领域,标准的制定尤为关键。2013年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上,中欧双方共同启动了中欧智慧城市合作项目,并承诺将加快在智慧城市标准等方面的研究与合作。
同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ISO/IEC JTC1)在其第28次全体会议上宣布设立“智慧城市研究组”,该小组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副主任袁媛担任召集人,这标志着我国智慧城市标准建设以及参与全球标准制定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袁媛强调,标准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力支撑和保障,对于智慧城市这一涵盖广泛、深度跨度大且备受关注的领域来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特别是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及相关信息化主管部门在规划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国家或部委出台相关的顶层设计指导,以及统一的标准规范支持。尽管全国已有数百个城市提出了各自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和标准支持,易导致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现象。此外,由于各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信息化开发能力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出现盲目跟风、孤立无援的情况,从而使“智慧城市”名不符实。
“毫无疑问,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各类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支持,然而,智慧城市的深入发展对这些软件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软件服务应如同水和电般进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更加规范化的手段定义软件产品及服务。”日前,北京软件交易所总裁胡才勇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据悉,该交易所已经主导制定出了北京市首个软件成本度量地方标准,并且已成功应用于北京智慧城市建设当中。他进一步指出,尽管软件服务标准在智慧城市标准建设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但并非唯一要素。
据专家解读,智慧城市标准体系主要由基础、技术、管理、安全及应用五类标准构成。其并非全新的领域,而是建基于已有大量行业信息技术、城镇建设及信息利用标准之上的城市信息化发展新阶段。
标准化实施应立足多重考量与评估。现阶段,智能城市标准化工作需在以下三方面有所突破:以遵守现存标准为基础,重点研发适应智慧城市需求的新标准;以及根据城市不同应用场景,制定相应的实施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