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更加关注智慧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采取集中式、高品质的发展路径,以期实现跨部门、跨行业以及跨地区间的全面协调与信息资源共享。然而,面对当前困绕我们的信息孤立、数据资源无法共享、经济布局与产业规划协同发展欠缺等诸多问题,急需通过强化智慧城市规划的总体架构设计,冷硬地破除部门、行业和地域之间的壁垒,构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共享数据库及信息交流平台,积极整合各行各业的ICT资源,提升相关企业的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大型应用集成与整合能力,从而实现在跨部门、跨地域、跨行业的信息资源共享。
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以龙头企业为典范,培育并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与智慧产业,积极推动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在实施整体规划时,应遵循由政府主导、机构介入、市场参与的原则,在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出台相关具有可操作性的扶持政策与指导性建议,在关键行业、重点领域开展示范企业建设,在技术解决方案、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培育一批具备一定规模、一定科研实力、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智慧产业的发展,同时借此机会推动传统型企业向智慧型企业的转型。
我们还需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以具体的“智慧应用”为核心,提升智慧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新技术领域内塑造核心竞争力。智慧产业从本质上讲是高度创新化的产业,发展面向公众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经济服务的“智慧应用”,不仅能进一步提升智慧产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能催生出能够提供智慧技术、智慧服务、智慧产品的全新行业。同时,也能进一步与传统相关产业实现跨领域、跨地域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以智慧理念和智慧产业带动、提升传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我们还需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专业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尽早推出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整体部署规划。为此,我们需要整合国内相关研究资源,加强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专业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尽快制定既能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深度融合,又能与“智慧理念”的未来发展趋势相契合且具有较强可行性的相关产业标准、行业标准、技术标准、安全标准以及社会管理标准,以标准化、法制化的方式规范、引导智慧城市的发展。同时,我们还需尽早出台具有高度创新性的整体部署规划,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以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对经济转型的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