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逐步发展为电动产业的领军者,不仅已经熟练掌握了高效以及超高效能效电机的生产工艺,然而,纵观整个行业现状,竞争力的提升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首先,我国电动设备的能源消耗总量十分庞大,效率普遍偏低,毫无疑问,这将直接影响到我国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甚至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高东升先生透露,“当前,我国总体能效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电机、变压器等主要耗能设备的能效使用上,我国的使用量大且覆盖面广,每年通过这些设备所消耗的电能占据全国总耗电量的64%之多,而在工业领域,电机能耗更是占到了总用电量的70%以上。更为严重的是,相较于国外,我国电机系统的能效消耗差距更大,大约在15%至20%之间。”
根据GB18613-2012的相关标准,我国目前生产和在用的电机大多属于低于该标准规定的三级能效电机,其平均效率约为87%,然而,发达国家早已广泛推广的高效电机效率已经达到了91%以上。此外,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在用电机中的高效电机比例仅为5%左右。
国内著名电机专家唐任远院士也曾明确指出:“尽管近年来,我国在高效电机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与国际水平基本保持同步,技术进步令人鼓舞。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生产的IE3电机在国内的实际应用却相对较少,大部分都用于出口。”由此可见,我国在高效电机领域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针对未来的发展方向,陈伟华先生,国家中小型电机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在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方面,我们需要深入开展电机及其系统节能技术的研究工作,例如研发高效节能电机、高效风机、泵、压缩机系统、高效传动系统、电机系统的合理匹配以及电机系统节能的系统集成方案等等。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指导原则和标准,例如系统节能改造的指导原则、针对特定领域的电机系统节能检测、评估标准等等。除此以外,我们还需要设立专门的电机系统节能认证机构,例如市场准入认证、节能产品认证、各类高效电机系统节能认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