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详尽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万名的工作人口中,日本的工业机器人数量高达400个,而欧洲联盟则为250个,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机器人保有量仅仅为20个。对此,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与公共关系部部长哈恩晶先生给出了他的理解,他表示,“这个数字反映了我国机器人的实际使用情况,然而它也预示着我国机器人的应用前景极其广阔,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工业机器人行业研究团队通过对美德日韩的深入比较,预测我国的机器人市场规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超越160万台,然而,目前的装配量却仅有10万余台。
如今,上海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大的机器人产业聚集地。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城市已经将工业机器人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并设定了到2015年实现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以及到2020年力争达到600亿至800亿元规模的宏伟目标。
尽管国内的机器人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未来的期待。重庆机器人首席专家何国田先生坦诚地指出,重庆乃至全国的机器人产业的研发力量,大多数都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而企业的参与热情相对较低。
“重庆参与机器人研发的企业总数仅有二三十家,而且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对于整个产业来说,很难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何国田先生强调,虽然机器人整机的生产需要大型企业的参与,但是要想让整个市场活跃起来,还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就如同重庆的汽车产业,虽然龙头企业只有少数几家,但是有数百家企业为它们提供配套服务,这样整个产业才能蓬勃发展。”
此外,机器人产业属于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领域。在何国田先生看来,必须要有国家或具有强大实力的企业来主导,进行长期的研发投入。
据国金证券的分析,目前中国的机器人市场,80%以上仍然被跨国公司所垄断,其中包括ABB、FANUC、安川和KUKA这四大巨头。许多业内人士一致认为,目前国内市场上的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大约不超过5%,绝大部分市场都被外资品牌所占据。
目前,国内生产机器人的企业主要有沈阳新松有限公司、哈工大海尔机器人有限公司、南京埃斯顿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
除了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外,机器人组装集成也存在技术壁垒。据业内人士透露,焊接流水线、汽车零部件、车身焊接等高端技术机器人对精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国内的1000多家机器人集成商中,能够承接此类订单的寥寥无几。
“面对如此美好的前景和产业化起步初期的薄弱基础,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急需建立起完善的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规划、共性技术平台等顶层设计。尤其是制定工业机器人专项规划,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显得至关重要。”北京科技大学的教授刘澄如是说。
刘澄教授认为,虽然之前国家的“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等多个项目都涉及到了机器人领域,但是这些扶持计划总体上看起来分散、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导致了扶持效果不尽如人意。
而中国机器人行业内的众多研发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普遍偏低,各自为战,都在进行低层次的重复开发,市场运营效率也有待提高。在当前各地区纷纷争相进军该产业的背景下,必须通过国家的统一协调,在标准设定、产业支持方面布局重大项目,攻克关键技术的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