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1年12月份,重庆市人民政府便积极筹办了一场名为“机器人展览暨产业对接洽谈会”的盛会。在此次会议上,市长黄奇帆热情洋溢地向在场嘉宾们讲述了他对于建设“机器人之都”的美好愿景——他希望能够使重庆发展为全国范围内产品品种最为丰富多样、产业链条最为完整且具备核心竞争力,涵盖研发、设计、制造等多领域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顺应这一时代需求应运而生的便是中科院重庆研究院,自2011年成立以来,这家研究院始终将机器人技术视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如今,他们已经组建起了一支由25位顶尖人才组成的研发团队,并与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紧密合作,共同致力于机器人的研发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6月份,该研究院联合5家机器人重点企业与两江新区签署了投资协议,正式进驻位于重庆的两江机器人产业园。
该产业园是由重庆市人民政府精心规划,总占地面积达到了惊人的2250亩,并且已经投入了数亿元的财政扶持资金。该园区的宏伟目标是,预计到2020年,将吸引超过200家机器人企业入驻,实现年产值高达500亿元人民币。
然而,这个产业园仅仅是重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而已。实际上,重庆机器人战略规划的宏图远不止于此。
2013年10月底,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机器人之都”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预期在2015年之前,重庆市机器人产业的销售收入将力争达到300亿元人民币,初步构建起覆盖检测设计平台、系统集成、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在内的综合性产业集群,使得机器人产业基地得以初步成形;而在2020年前,重庆市期望机器人产业的销售收入能够攀升至1000亿元人民币,从而使机器人产业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为了实现上述“千亿计划”,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重庆将以相对成熟的工业机器人产品作为突破口,在重点行业遴选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骨干企业,协同机器人供应方和需求方,共同开展机器人应用试点项目。此外,他们还将积极寻求全球机器人制造领域的知名龙头企业进行招商引资。
根据重庆市“十二五”规划,预计到2015年,该市汽车产量将有望从现有的占全国总量的12%提升至15%,电子制造业也将达到年产1亿台笔记本电脑的生产能力,产业工人总数将达到100万人。“这些数据无一不在预示着未来重庆两大支柱产业——工业机器人整机市场需求潜力巨大。”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员会副主任尹华川如是说,同时,重庆化工、装备制造、采矿等行业对于机器人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
“然而,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生产力成本逐步上升,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机器人替代人工必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院地合作办公室主任、重庆机器人首席专家何国田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4中国社会蓝皮书》指出,未来10年内,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转型带来的严峻挑战。事实上,我国当前正面临劳动力日益紧缺和人力成本逐年上涨的双重压力。
相较于人力成本而言,近年来机器人的性价比优势愈发显著。以焊接工种为例,假设工人每月工资按4000元计算,一台焊接机器人目前售价约为15万元,通常情况下可抵挡3名工人的工作量,基本与人力成本相当。更为重要的是,机器人的使用寿命至少长达3至5年,由此带来的成本优势更加明显。
与此同时,机器人还能够在恶劣、危险以及重复等特殊、不适宜人类工作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展现出人工劳动力无法企及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