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球范围内的精密减速机市场七成以上份额掌控在两位来自日本的业界领军企业手中。无论是国际主流制造商还是国内本土品牌,都普遍倾向于采用这两大家族的产品作为首选。然而,在国内市场,RV减速机尚且未能达到成熟阶段,谐波减速机尽管已有苏州绿的、中技克美等知名企业进行生产,但在输入转速、传动精度等关键性能指标上,与进口同类产品相比仍然存在显著差距,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市场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业内资深人士透露,一台高端精密减速器的采购价格在四大国际巨头之间大致在3万至5万元人民币区间浮动,而转售给国内关系密切的客户时,售价大约在7万元左右,而对于普通客户而言,价格则可能高达12万元。相较之下,国内企业在购买精密减速机时所付出的成本,往往是国际巨头的两倍甚至更多,由此可见其中的利润空间之巨大。
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进程已然刻不容缓。一旦所有核心零部件都能够实现国产化,那么国内品牌在定价策略上便可以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如果减速器、伺服电机以及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都能实现国产化,并且平均降幅达到30%的话,那么机器人单体的制造成本将会至少降低20%。
从当前的行业格局来看,中国企业在自动化领域的角色定位仍然主要以“配角”为主导。创新能力的不足、人才储备的短缺、知识产权保护的薄弱等因素,都对我国自动化产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尽管我国正全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但是在国内工业自动化市场上,引领风骚的仍然是国外品牌。
在2012年的一场自动化设备交流会上,有专家深入剖析指出,一家工业自动化企业在投资一款全新的产品之后,从项目立项到产品走向成熟并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为企业创造丰厚利润,整个过程所需的时间通常不会超过五年。然而,谁又能确保这家企业能够顺利渡过这五年的艰难时期呢?这绝非空穴来风,而是许多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面临的严峻现实问题。
前,众多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的产品线并不完善,新旧产品的生命周期未能形成有效衔接,导致产品出现断层现象。老产品的竞争力日益下滑,利润空间逐渐缩小,而新产品却始终无法承担起支撑企业发展的重任,企业因此陷入困境。
另一方面,自主知识产权的匮乏无疑是另一个致命的威胁,这对于技术实力雄厚的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产业链的不健全,也使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受到传统体制和观念的影响,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中仍然存在着“重视研究开发、轻视产业化”的倾向。许多技术成果无法走出实验室,最终只能被束之高阁。国家投入的资金有限,企业和科研机构在资本运营、风险投资方面的意识和能力相对欠缺。与工业自动化相关的原材料加工、元器件制造行业的技术水平低下,难以提供有力支持。而在国外的工业自动化领域,基础研究、产业化、生产制造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许多跨国公司将研发机构设立在欧洲、美国、日本等科技发达、技术人才集中的国家和地区;将产业化工作转移到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这些地区聚集了大量早期从事OEM业务的企业,在将基础技术转化为成熟产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成本相较欧美日等地更为低廉;当产品步入稳定期后,大批量的生产制造工作便会转向位于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的成本更低的工厂进行。当然,这需要企业自身具备相当的规模和实力,但其产业化的模式确实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