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激励机制的优势与局限:以传感器为例

   2024-05-24 工业品商城11
核心提示:在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中,学科界为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时常会调整研究方向和重点,这一现象在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的研究著作中得到了生动的描述。他在书中指出,我国的科研激励机制存在着一种倾向,即优先将预算资金投入到那些看似“时尚”的研究项目中,而参与此类项目的研究人员在职位升迁以及

    在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中,学科界为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时常会调整研究方向和重点,这一现象在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的研究著作中得到了生动的描述。他在书中指出,我国的科研激励机制存在着一种倾向,即优先将预算资金投入到那些看似“时尚”的研究项目中,而参与此类项目的研究人员在职位升迁以及物质奖励方面则享有明显的优势。然而,这种趋势却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新的技术装备模型往往是建立在旧有的工艺技术基础之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元素。

    尽管此次由四个相关部门共同制定的《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被视为战略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基础研究的滞后性,我们不得不承认,物联网式的战略新兴产业概念实际上只是我国科研激励机制催生出的一种“泡沫”。

    谢坤(化名),这位曾参与超精密加工装备研制并因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资深一机部人士,在谈到物联网的话题时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在传感器领域的整体水平尚有待提高,高性能的传感器几乎全部依赖于国外进口。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又如何能够期待所谓的物联网智能传感器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呢?他以自己参与研发的超精密加工装备所采用的传感器为例,明确指出这些传感器均来自瑞士。

    在信息技术领域,传感、计算和通信构成了三大支柱。近年来,随着个人电脑和移动电话等消费电子产品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以及科技造假事件的频繁曝光,公众对于CPU/DSP处理器类数字集成电路的认知度逐渐提升。如果将CPU/DSP处理器比作信息产品的“大脑”,那么传感器无疑就是信息产品的“五官”,因为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都需要经过传感器转化为“大脑”可以处理的数字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高铁温州事故发生之后,华尔街日报曾刊发了一篇名为《中国高铁真的是“中国制造”吗?》的文章。该文指出,中国的高速铁路网络实际上是由大量进口零部件拼凑而成的,国内工程师对于这些进口零部件的技术细节并不完全了解,其中就包括用于防止列车碰撞的信号系统部件——中国高铁的“大脑”。除此之外,中国在诸如个人电脑、移动电话和汽车等众多工业产品领域的产量已经跃居全球首位,然而,这个被誉为“中国制造”的巨人实际上却是“大脑和心脏不健全”。

    本次四部门联合推出的《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一大亮点在于提出了成立跨部门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尽管越来越智能化的传感器和仪器仪表与集成电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然而,作为一个传统行业,仪器仪表产业在我国曾经隶属于机械行业。中国光学领域的泰斗、两院院士王大珩被尊称为中国仪器仪表事业的奠基人。自20世纪70年代集成电路产业步入爆发式增长以来,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

    传感器作为关乎到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家安全保障的基础元器件,曾经荣获科技部的高度重视。自“十一五”规划伊始,科技部便在863 计划所涵盖的先进制造领域设置研究项目,全力研发涉及汽车业、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等领域所需的高端传感器。然而,虽然由学术精英主导完成的这些863 科研成果至今仍停留在“样品”阶段,未能顺利实现向产品阶段的转化。

    自“十二五”规划提出战略新兴产业理念以来,传感器技术再度引起广泛关注,并在由国家发改委主导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中,高性能模拟电路及数模混合电路被列为电子核心基础产业集成电路类别中的首位,其地位甚至超越了数字类的 CPU、DSP 以及存储器芯片等常见集成电路。此外,在已启动的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中,传感器和智能仪器仪表亦再度跻身于智能制造装备基础零部件的重要位置。

    传感器技术的重要性与其实际应用现状之间的“尴尬”局面,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我国过去 20 年来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存在偏差。相较于美国在 CPU 领域以及韩国在存储器领域的垄断地位和强大实力,欧洲和日本在模拟集成电路领域仍然成功地为本国汽车制造业和装备工业等传统产业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