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崛起与外资企业的本土化趋势

   2024-04-01 工业品商城12
核心提示:身为当代工业智能科技的光辉结晶,工业机器人大规模的生产及广泛运用,肇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不能忽视这个历程中,日本的发那科公司付出的数十载的辛勤努力,这个雄心勃勃的企业现已崛起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的佼佼者。值得一提的是,仅在2011年度,发那科公司出产的工业机器人便荣膺25万台的骄人成绩,而同年

      身为当代工业智能科技的光辉结晶,工业机器人大规模的生产及广泛运用,肇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不能忽视这个历程中,日本的发那科公司付出的数十载的辛勤努力,这个雄心勃勃的企业现已崛起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的佼佼者。值得一提的是,仅在2011年度,发那科公司出产的工业机器人便荣膺25万台的骄人成绩,而同年中国市场的销量,也仅为短短的3400台而已。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拓荒之旅,最早是由外资企业引领发起的。例如,在1997年之际,发那科的工业机器人正式入驻上 海;再如,到了2000年,德国进口的库卡机器人自动化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亦悄然诞生。初期,工业机器人的运用主要集中于汽车制造业。举世闻名的上海通用汽车,耀眼夺目的广州本田等知名品牌,均离不开发那科机器人在背后默默支持;同样,如德国的大众、梅赛德斯-奔驰、宝马等汽车巨擘,亦对库卡机器人投以良好的认可。

     然而,回顾十年前工业机器人的销售情况,却堪称微不足道。2000年时,中国业界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尚不过3500台而已。然而,到了2008年,这数字骤然升至3万台左右。工业机器人在搬运、焊接、装配、喷涂、涂胶等众多生产环节的广泛渗透,使得国内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纷纷崭露头角,展现实力。

     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为背景的新松企业,在2009年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成就了国内主板唯一的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的殊荣。回顾2011年,新松机器人斩获的销售收入高达7.8亿元,同比猛增42个百分点。尽管与那些年产量在5000至10000台之间、年销售额动辄数十亿美元的国际大牌相比,新松尚未跻身前列,但是放眼国内整个行业的态势,以新松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无疑展现出发展快速且特色鲜明的特点。

      来自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的机器人业务,尽管开展时间仅仅四年有余,却已经广泛展开与比亚迪、珠海格力等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机器人在生产线中的普及应用。更为难得的是,广州数控还与众多国内机床厂商如广州机床厂、上海第三机床厂等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2014年,广州数控更是在广州市番禺区砸下重金4.5亿元,建设一座占地17万平米的全新的产业园区,预计主要致力于工业机器人和精密电动注塑机等高端数控设备的生产。而其中工业机器人的设计产能高达2000台/套,以实现新增产值的2.6亿元。

     而与此同时,这些国外的巨头们也毫不放松地致力于本土化进程,以进一步增强与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力。直到去年12月份,发那科公司总部的产业用机器人新工厂终于迎来正式投产,其月产能预计将达到5000台,较之前翻了整整一番。据了解,该主体组装工厂的总占地面积达到了惊人的4万平米,而零部件加工工厂的占用空间也达到了1.5万平米。可以说,它已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机器人工厂。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发那科公司在上海构建的2万平米的生产基地,其主要任务是专注于二次开发,进行各种相关技术的研发、应用试验、系统集成、安装调试以及备件服务等。

     部分境外投资企业正深入研究探讨本土化发展道路。正如邹涛所言,虽然进口机器人无疑可以带来技术先进性,但伴随而来的是运输成本、交货周期等诸多难题。因此,长期展望之下,本地化战略已逐渐演变为外资企业的未来走向。然而,短期内实现在本地化生产并不现实,许多关键零部件仍然需要依赖于进口。

  同样,那智不二越亦充分认可这一步步推进、逐渐本土化的理念。刘晓东明确指出,当前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均为全套原装进口模式,期待未来能够实现本土化制造,不过预计最早也要等到明年之后方可达成。相较于发那科同类型及相似适用领域的产品,那智不二越的定价策略与之形成差异,期望通过日后的本土化进程增强市场竞争力。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