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阶段,国内产业经济的主旋律定位于“转型升级”,机床作为“工作母机”,将在其中发挥其不可或缺的使命,为其他制造业领域提供绿色、高效、尖端的生产设备。因此,无论是从行业自身发展的视角还是从整个国家利益的层面出发,机床行业的转型升级皆为必然趋势。唯有实现自我的“修炼”,我国机床行业方可崛起壮大,从而牵引我国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升级。
尽管机械行业总体呈现出较强的周期性,受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波动的显著影响。然而,某些细分产品恰恰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所需的基础设施或关键设备,因此将展现“逆势飙升”的行业趋势。尤其关注工业自动化等细分行业。其中,工业机器人制造已然成为众多装备制造商竞相涉足的版图,无论是传统的机械制造企业或是电气企业都渴望在未来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占据先机。
近期,ABB公司机器人部门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亚洲合作伙伴研讨会。据悉,此次年度研讨会系ABB机器人合作伙伴计划自实施以来规模最为宏大之一,共计13台机器人进行现场演示,并设立10个技术专题讲座。
工业用机器人制造商——安川电机早已在上海采用机器人进行电路板的广泛焊接,电子器件设备商——欧姆龙则在其上海工厂内安装了一套传感器系统,该系统能够检测出生产线上的不合格产品,并及时向工人发出警报。
国内机床制造企业亦有众多踌躇满志,誓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一展身手,如沈阳机床、大连机床以及诸多数控设备生产企业。友嘉集团董事长朱志洋便明确表示,工业机器人市场实为友嘉必争之地。
对于产业界的投资热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帷幕已经缓缓拉开,全球机器人市场的需求即将迎来爆发期,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初见端倪,机床企业进军机器人领域的投资前景看好。期望我国的制造企业能加快脚步,让外来竞争者感受到强大的压力,而不再是如何利用这一机遇。
工业机器人不仅能替代日益昂贵的劳动力,提升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而且还能为喷涂、焊接、装配等恶劣工作环境中的工作提供替代方案,与数控超精密铣床等“工作母机”结合,提高生产效率,取代部分非技术工人。
使用工业机器人能够显著地降低废品率和成本,提升机床的使用率,降低因工人误操作导致的零部件不良风险等诸多益处,具体而言如减少人力投入、降低机器损耗、加速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竞争力等等。机器人具备了执行各种任务,尤其是处理危险任务的能力,平均故障间隔期超过60000小时,超越了传统的自动化工艺。
引入工业机器人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显著优点:首先,大幅度改善工作环境,从而逐步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增强且可控的生产能力,从而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第三,提高零件处理能力与产品质量水平;第四,消除重复单调的工作,节约劳动力;第五,创造更安全的作业环境,降低工人工作负荷及劳动风险;第六,优化机床;第七,减轻工艺流程中的工作量并降低停工时间及库存;第八,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应对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制造商们正积极探索运用工业机器人技术,以助力生产高品质、价格适中产品。对于一家公司来说,若想实现竞争优势,实现机器人自动化生产无疑是推动企业稳步发展的有效策略。
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已然成为自动化领域的主要趋势和未来方向。汽车、电子电器、工程机械等领域早已广泛应用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以确保产品质量和高效生产。当前,代表性的成套装备包括:大型轿车壳体冲压自动化系统技术及成套装备、机器人车身焊接自动化系统技术及成套装备、电子电器等机器人柔性自动化装配及检测成套技术及装备、机器人发动机、变速箱装配自动化系统技术成套装备以及板材激光拼焊成套装备等。这些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装备的广泛应用,无疑将推动相关行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行业的制造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工业机器人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上机械自动化、无人化、更高附加值、更具创新性的发展道路。
伴随着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工作环境面临改变和多元化市场竞争,各企业承受着愈发严峻的压力。自金融危机以来,依赖传统劳动密集型模式来维持的“中国制造”模式已经捉襟见肘。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指出,中国能否实现从“人口红利”到“头脑红利”的转变,将直接决定“制造业王国”地位的成败。面对这一挑战,工业机器人产业作为正在蓬勃兴起的新兴产业,势必在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机器人产业有望成为继汽车、计算机之后的又一大型高技术产业。
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厂富士康科技集团,拥有120万名员工,近期宣布未来三年内将把工厂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量增至100万台,以此取代人工操作,以降低运营成本。由此可见,作为先进装备制造业中无法替代的关键设备和手段,工业机器人已成为中国工业自动化技术与应用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