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以来,发达经济体在应对眼前纷繁复杂的危机时,都开始实施以期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美国在2009年公布了《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机会》及《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以国家力量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生物工程产业、航空产业、电动汽车、纳米技术产业以及智能电网等多个领域的进步;英国同样在2009年推出了《构筑英国的未来》计划,致力在低碳经济、生物产业、生命科学、数字经济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日本则发布了《面向光辉日本的新成长战略》,拟定环保型汽车、电力汽车、医疗与护理、文化旅游和太阳能发电等多个行业的升级方案;金砖四国中的印度,同样将信息、生物和材料三个领域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俄罗斯、韩国等国家也纷纷提出各自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主要经济体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并在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此举充分展示其长远的战略眼光。不论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为何,欧美等发达经济体都已经深刻认识到,人类历史上最长的经济繁荣周期已经伴随着危机的爆发而画上句号,目前全球都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战略高地的挑战,以期在后危机时代产业的重新洗牌和分工中占据优势地位。欧美一方面反思多年来过度消费模式的弊端,一方面已开始进行回归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战略部署。
无疑,谁能够在未来全球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掌握主导权,谁就有可能成为全球下一轮经济增长的领军者。对于全球主要经济体来说,决定其未来竞争力的并非这几年的经济增长,而是能不能在未来的产业布局中抓住先机。
对于中国而言,跟随国际趋势,设定自己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蓝图并在一些领域有所作为,不仅是国际竞争的要求,更是调整自身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中国粗放式和资源耗竭型的发展模式在国际竞争中已失去优势。以制造业为例,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是从决定制造业竞争力的制造业附加值来看,中国不仅远落后于美德等制造业强国,甚至还落后于俄罗斯和印度这样的“金砖四国”另外两个国家。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途径就是积极推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2010年,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个领域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这些领域分别设立了23个重点发展方向。
然而,战略新兴产业乃是战略性、引导性产业,从政策支持到真正形成产业优势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国要想在某些领域获得实质性的战略优势,一方面取决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以及投入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取决于我们设立的重点发展领域是否能够贴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挥出相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