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虽日渐受到关注并迅速崛起,但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与瓶颈。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叶甜春教授指出,物联网界定尚未明确,亟待规范;产业战略规划需进一步完善;核心技术尚未突破,需强调知识产权与标准化;产业链缺少整合与构建,需培育龙头企业;商业模式尚不清晰,需进行探索;国家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急需加快制定;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亦不可忽视。
首先,物联网的发展应避免“大跃进”,需明确规划与顶层架构。从国家到地方,物联网已纳入多个规划之中,但各地实际情况、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显著,规划物联网的产业范围、规模、特色、应用接轨以及实施可行性等需审慎考量。
其次,相关政策法规缺失。物联网作为庞大的社会应用体系与高端科学,需多种信息技术支持,涉及各行各业,产业链交叉复杂。国家应制定符合物联网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保证其正常、有序发展。
最后,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物联网是一个融汇多技术、涉及多设备、多渠道、多项目、多领域的庞大网络,因此所有接口、规格、通信协议等皆需国家标准指引。统一的技术标准与协同机制是如今互联网全球化的必要前提,而建立标准化体系将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
对此,专家指出,国家扶持政策对物联网产业具有长期积极效应,然而,政策对其业绩的影响也须依赖技术应用方案的完善。未来数年将是中国物联网相关产业及其应用飞速成长的关键阶段,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将有助于实现物联网与实体产业的紧密联系。尤其在当前经济调整期,物联网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机遇。
四、应用需求领域尚不明晰。物联网正从实验阶段走向实践阶段,眼下总体应用仍停留在低层次需求。应集中资源,优先在易于推广且效果显著的领域取得突破。为了激发产业链各环节的积极性和物联网的整体发展环境,应进一步深入挖掘应用需求。缺乏需求的市场推动难度较大。物联网的发展需要社会及各行业具备良好的信息化基础,然我国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仍相对滞后。为此,需梳理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主要应用方向,设置合适的步骤进行产业链分支拓展,例如智慧家居、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与时代背景契合且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
五、急需提升核心技术。相较于互联网,物联网的相关技术更为复杂精细,而当前我国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实力尚显不足,面对复杂应用需求时,如芯片技术、关键元器件技术、高精确技术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差距。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封松林认为,推动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创新。他建议,以我国低成本信息化特点为依托,选择资源、安保、环保、城市管理、物流等领域为切入点,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研发,进行技术示范并探索可行发展路径;遵循节能、降耗、绿色、低碳、低成本、智能化的发展战略和地方需求,利用物联网技术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