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从2009年开始,按照国家电网的规划,2009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至今已完成110千伏至750千伏智能变电站共18座,并在建56座。此外,已在23个城市核心区完善智能配电网。2011年被视为是智能电网全面建设的起始年,据传,国家电网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造5000座智能变电站,此举已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刘振亚今日公布的数据展示了国家电网坚定推进智能电网发展的决心。
刘振亚指出,未来五年内,中国将建立连接大型能源基地和主要负荷中心的“三纵三横”特高压骨干网,营造高度智能化的输配电网络,建设110千伏及以上智能变电站6100座。他强调,我国能源资源与消费需求分布极不均衡,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区,而70%以上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国家电网预计,到2020年,全国社会用电量将超8.3万亿千瓦时,电力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跨区电力流动规模将超过4亿千瓦。
“根据我国国情,需要建立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其特征为信息化、自动化以及互动化。”刘振亚说。
会议上,刘振亚还表示,未来五年,中国将新建电动汽车充换电站2900座和充电桩54万个,保障80万辆电动汽车的使用,旨在到2020年形成覆盖运营区域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网络。此举无疑将对我国电动汽车产业产生重大积极影响。
电动汽车近年来销售不佳,其中一部分原因是配套设施不足。目前,我国拥有的充换电站仅108座,充电桩7200多个,充电设施尚待完善,以致尽管有各种鼓励政策提供支持,电动汽车的发展仍然缓慢。智能电网的发展对新能源也具有战略性意义。风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由于波动性强,容易发生脱网事故。刘振亚表示,智能电网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电网承接新能源的能力,现今接入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了3792千瓦和44.6万千瓦。
据刘振亚表示,到2015年,国家电网将能够支持9000万千瓦风电和8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的接入和消纳。关于外界关注的智能电网技术安全性标准问题,刘振亚介绍说,国家电网已建立完备的特高压与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发布企业级标准267项,行业标准39项,国家标准20项,国际标准7项。在大容量输变电设备、储能电池等技术科研和设备研制方面有所突破,获批专利1529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