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标准滞后,难以适应技术发展需求

   2024-01-09 工业品商城29
核心提示:随着互联网及自动化技术的持续革新,IT技术与以太网逐渐融入建筑领域,引领着建筑步入飞速发展的数字化社会。我国建筑智能化事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相关标准亦需相应地调整完善。然而,部分行业标准未能适时更新,导致标准滞后现象严重,成为引领国内智能建筑发展的主要障碍。当前,智能化系统日益增多,建筑结构愈发复杂,

     随着互联网及自动化技术的持续革新,IT技术与以太网逐渐融入建筑领域,引领着建筑步入飞速发展的数字化社会。我国建筑智能化事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相关标准亦需相应地调整完善。然而,部分行业标准未能适时更新,导致标准滞后现象严重,成为引领国内智能建筑发展的主要障碍。当前,智能化系统日益增多,建筑结构愈发复杂,部分标准已无法满足现有技术发展需求。技术人员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无法找到匹配的性能指标,对后续工作产生不便。因此,现存的智能化标准需紧随技术发展的步伐,加快更新换代速度,更好地服务于建筑领域。

     郭锡坤教授在接受千家网采访时曾表示:“经过十多年的制定与实践,中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已取得显著成果,基本满足各类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与验收要求。鉴于国内外建筑智能化系统及设备技术迅猛发展,物联网系统技术水平日益提高,部分标准仍留有补充余地。”

      关于智能建筑行业的“自动化变手动、手动变不动”现象,郭锡坤教授在受访中指出:“作为工程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之一,一些所谓‘智能建筑’实际上并不智能(例如自动变为手动)。这种现象的成因多样(如智能设备选择不当,工程设计方案或施工安装存在缺陷等),但与现有不完善的行业标准确有一定关联,这点不容忽视。”

      此外,针对一些先进技术能否应用于建筑的行业争议,现存工程标准大多为推荐性质,给工程师提供参考依据。正如业界其他专家所言,推荐性质标准可能导致缺乏法律强制性,对工程师无法实施硬性约束,从而影响各类工程质量,严重阻碍国内智能建筑的发展。

     我国智能建筑标准停滞于核心技术前沿,“标准缺陷”需行业深刻反思。

       据业界专家呼吁,标准缺失令建设质量堪忧,仅仅是问题的冰山一角。标准滞后、执行力不足等问题频发。例如:工程验收规定不明晰、操作性较弱;能够熟练运用标准指导智能建筑工程设计的寥寥无几。因使用便利性不足,设计师尚未养成利用标准进行设计的习惯;标准中“宜”字过多,“应”字过少,力度尚显不足。

      智能建筑标准滞后于核心技术,法规滞后,难以与时俱进。郭锡坤教授在接受千家网采访中明确指出:“现有智能化标准应紧追技术步伐,加快更新换代,服务建筑建设”。例如:定期收集使用者反馈意见;每3至4年对原有标准进行修订补充;加大我国智能建筑标准制定力度,投入适当人力物力。主编制人应具备熟练运用标准进行施工图设计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十个智能建筑工程建造及调试的经验;制定标准时应“粗中有细”,注重实用性、可操作性与可行性,避免过分粗糙。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