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丹东新城区规划建设包括商贸区、生活区、工业区在内的三大功能区,其中,东部商贸区涵盖金融、商贸、信息、办公、旅游、休闲等功能;中部生活区着重于居住设施、医疗服务、体育设施的发展;西部工业区则着重发展以高加工度、高附加值制造业为核心的现代化园区。
如今,丹东新区已具备容纳10万人口的居住能力。市民服务中心、大学与中小学、商业街、城市公园、医院等基础设施已相继投入使用;此外,近40个商业地产项目已在建或完工,总建筑面积高达750万平方米。
临港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栾春新表示,丹东率先在省内建立失地农民就业服务中心,制定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加快农民新区住宅楼建设,协助被征地农民在新区企业就业。目前,浪头镇已登记失地农民及城镇下岗工人共1300人次,成功安置就业230人。
拟投资18亿元的新鸭绿江大桥——鸭绿江界河公路大桥建设项目,将成为中朝两国推进鸭绿江下游“黄金坪岛自由贸易地带”的重要桥梁,同时也将成为中朝旅游业的重要纽带。这将有力推动丹东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将带动沿海经济带其他城市的快速发展。
新鸭绿江大桥的建成,将为朝鲜—丹东—沈阳、北京等相邻城市之间的快速交通创造良好条件,对我国东北地区乃至丹东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丹东临港产业园区内各大工业园区竞争有序,积极推进开工建设。
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高峻告诉记者,2009年4月,辽宁省确定了建设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目标,着手将丹东打造成总产值超千亿元的现代仪器仪表产业基地。
丹东市仪器仪表产业创造了“丹东速度”,短短20天完成初步发展规划,一个月内实现招商工作全面开展,两个月后,起步区一期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顺利封顶。仪器仪表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丹东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加速了丹东的发展步伐。
原王春兰家现已成为丹东新区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二期项目的施工现场。这位56岁的农村妇女每天下班后,总会去工地看看建设进展。虽然对于未来的规划她并不了解,但却深深感受到生活的巨大改变,动迁给她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梦想。
“从农民变身为市民,工作更轻松,福利也更好。”王春兰感慨地说道。
尽管对丹东未来的规划仍有些许疑惑,但她却能深切体会到这份规划带给她生活的翻天覆地的改变。
2010年,王春兰所在的浪头镇文安村启动了拆迁工作,56岁的她离开了耕耘了30余年的土地。之后,她来到新城区的辽宁机电学院担任保洁员。她深感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很多,“以前没钱的时候,想买什么都买不到,现在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