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报告运用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SWOT分析法、信息收集与计量分析法、情境分析等手段,全面剖析了我国传感器与传感网技术的现状及其产业基础。唐超指出,尽管北京市传感技术拥有科研实力雄厚、配套产业成熟、政策支持等优势,但仍存在核心技术相对薄弱、大规模生产能力不足以及进口依赖度过高等问题。
这种双刃剑效应十分显著。以市场份额为例,在我国四大传感器分类市场中,工业及汽车电子产业占据三分之一,而工业传感器市场外企如西门子、霍尼韦尔、横河、欧姆龙等瓜分大部分份额。中国虽有众多传感器制造商,却鲜有人能跻身顶尖品牌之列,核心技术、制造工艺多控制在外资品牌手中。
展望未来,研究报告表示,传感器技术将朝着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同时针对北京市传感网络产业发展提出了政策、行业层面的建议。
中国特别是北京市的传感器发展地位在物联网战略规划中至关重要,尤其在偏好个性化的市场环境下,隐私问题、安全问题和个人数据保护等因素也将成为产业面临的挑战。
赛迪顾问研究报告预计,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2000亿元,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7500亿元,年增长率超过30%。北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迎接这一巨大市场的到来呢?
200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Ashton首次提出物联网概念,引发广泛国际关注。在此领域,美国的EPCglobal标准占据主导地位并被多个国家采纳;欧盟提出了物联网发展和管理的专项计划;日本的“泛在”战略和韩国的“U-Korea”战略皆旨在抢占物联网新时代的先机。
2008年奥运会期间,物联网技术在视频监控、智能交通、电子门票等方面的成功应用,有力地印证了中国发展物联网的决心。如今,广东、江苏、上海等地纷纷竞相开展物联网产业,北京也紧随其后,本次研究报告为北京传感器及传感网络技术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线图,北京在这一价值万亿的未来产业面前,责任重大,需要加快脚步。
本次“IT发展趋势系列研究报告发布暨信息技术研讨会”由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主办,出席嘉宾包括工信部、科技部、中国软协、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经信委、中关村管委会、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成员以及行业领军专家、企业代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