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来自电动汽车。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未来出现的大量汽车充放电设施必将对电网产生影响。 此外,汽车动力电池本身还可以作为新型储能装置,这将对传统电网产生深远的影响。 湖南大学教授王耀南介绍了电动汽车与电网交互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成果,为未来交互设备设施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作为电网的“神经中枢”,电网调度在本次论坛上备受关注。 据中科院院士王锡范介绍,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发电是可控的,但负荷是不可控的。 因此,预定发电机组的启动、停止和输出主要用于满足预测的负荷需求。 但当大量风电、光伏等并入电力系统时,发电量本身就变得不可控。 因此,在缺乏廉价的大规模储能装置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调度发电,还要调度负荷”。 王锡范院士提出的“负荷调度”思想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 中科院院士周晓新指出,“负荷调度”与以往现有的“需求侧管理”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由被动控制转变为主动管理,是对负荷调度的拓展。 电网能源管理系统。 由于它不仅管理电力,还管理负载,因此可以称为新一代能源管理系统。
清华大学教授孙宏斌在报告中对新一代能源管理系统进行了深入分析。 他指出,“源”(包括电源和负载)的协同性和“网”的自愈性是智能电网急需解决的两个问题。 重要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智能电网能源管理系统将成为未来电网的“神经中枢”。
程世杰认为,从技术角度看,最重要的是解决信息技术与电力技术的全方位融合。 他表示,目前电力信息的检测方法已经有了,但难点在于各种非电力信息,比如风电、光伏电站周边的气象信息、电力中的温度、压力等非电力信息。 输电环境、电力分配和消耗过程。 用户需求响应信息等,这些信息的监测和数据挖掘对于建设智能电网非常重要。
武汉大学教授孙元章在他的实验室建造了一个微电网系统。 据介绍,该系统可以测量电量和非电量,并将数据直接连接到互联网。 他认为,这种物理仿真和数字仿真的结合对于未来的智能电网将是不可或缺的。 与会专家还就微电网与主电网的互动进行了讨论。
超导和光纤传输线也是论坛的热点话题之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肖立业介绍了超导直流输电技术的最新进展。 他指出,未来交流骨干网将转变为直流电网,超导直流输电将成为主要输电技术。 清华大学教授夏庆以特种光纤在电力中的应用为例。 他认为,未来电网不仅将输送能源,还将成为信息传输的主要载体。 利用光纤同时传输电力和信息,将促进物理层面信息流和能量流的融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友贤认为,信息与电力融合不仅需要技术水平,更需要理论创新。 例如,研究智能电网中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动态规律和相互作用机制,需要广泛吸收信息科学、控制科学和电力系统的最新成果。
中国未来的智能电网应该是分布式还是集中式? 这个涉及电网架构的深层次问题引起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并达成了基本共识:未来智能电网的形态既不是完全分布式,也不是完全集中式,而是“既分布式又集中式”。 ”:本地不能处理的问题会集中处理,本地能处理的问题会更加分散。
湖南大学教授曹佳佳提出了电网自愈控制的理论和技术框架。 他认为,“智能电网强调电力、信息和控制的融合和融合,利用信息流来控制能量流,使电网具有自愈能力”。 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荣明哲教授等单位探讨了输电通道自愈控制技术,提出如果输电通道内的设备无法自愈,电力将无法自愈。 电网无法自愈,必须从电力设备入手,强化自身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