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易跃春介绍,我国海上风电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这其中就包括国家的关注:在2010年出台的《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相关部门近期还将发布更多指导性实施细则。
此外,我国海上风电资源也较为丰富:根据中国气象局详细调查的初步结果,我国水深5米至25米的海域风电装机容量 50米高约2亿千瓦。 70米高度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约5亿千瓦。
而且,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距离传统电力负荷中心较近,更容易被电网消纳,免去长距离输电的麻烦。 这在三北(西北、东北、华北)地区面临“电荒”尴尬之际显得尤为诱人。
海上风电经济效益的增强也是一个主要刺激因素。 2010年,我国第一批100万千瓦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中标电价为0.6235元/千瓦时至0.7370元/千瓦时,明显低于上网电价0.978元/千瓦时。 东海大桥项目,接近陆上风电报价水平。
在诸多有利条件下,易跃春指出,预计2015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00万千瓦,2020年预计将达到3000万千瓦。
尽管前景光明,但现实却困难得多。 国内最大的风电开发商国电集团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表示,在进军海上风电的过程中,公司感觉有点“晕船”。
引起“晕船”的湍流首先来自于海上风机的质量问题。 近年来,我国风电机组制造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华锐风电、金风科技等一批企业上市,在全球排名靠前。 但过度超前带来的隐患也开始频频出现。 一些陆上风机多次出现断线、倒塌等事故,给行业发展蒙上阴影。
与陆地相比,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对风机的质量要求更高。 “陆上风机的一个小故障可能10分钟就能修好,但海上就不一样了,如果风浪很大,维修人员甚至无法靠近,最终的修复可能需要几周的时间, ”大唐新能源副总经理孟令斌表示。
谢长军指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没有特别满意的海上风机。 即使是国内风机龙头企业华锐风电的产品,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更换零部件的问题。 为此,龙源电力在其运营的江苏如东潮间带风电场使用了来自8家厂家的16台测试机组,希望能够找到最合适的机型。
此外,海域使用矛盾也是一大制约因素。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鹏飞告诉记者,近海水域与西北戈壁滩不同。 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军事、电缆、航运、滩涂填海等诸多因素,部门协调困难。
一位开发商表示,他在做海上风电前期工作时,突然接到当地改变海洋功能的通知,前期投资面临“烧钱”的困境。 他呼吁各地做好海洋功能规划,为风电留出一席之地。
面对各种制约,谢长军表示,龙源电力发展风电的策略是“小步快走、不停歇”,大规模发展可能要等到“十二五”之后。
易跃春介绍,我国目前海上风电发展规划是重点建设江苏、山东基地,推进河北、上海、浙江等地海上风电建设。
这样的关注在业内人士看来是有道理的。 在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省份,台风破坏力非常大,现有的海上风机不足以承受这种风险。
此外,发展海上风电的好处也值得企业认真考虑。 由于首批海上风电特许经营权招标中标价格为每千瓦时0.6235元至0.7370元,明显低于行业预期,不少专家质疑这一价格区间不足以让海上风电场实现盈利。 长期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