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一般是指“互联物联网”,是指利用二维码标签、射频识别标签(RFID)、各种传感器/敏感器件等技术和设备来实现物与物的连接。 以及通过互联网和电信网络进行的事物。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支撑智能信息应用,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和物理基础设施的全面融合,最终形成全社会统一的智能基础设施。
从网络范围来看,物联网可以理解为从现有网络向无处不在的边缘的扩展,即“公网/私网传感器网络”。 就物联网与泛在网络的关系而言,物联网强调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的通信,而泛在网络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因此其内涵更为广泛。
物联网的提出体现了大融合理念,突破了物理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分离的传统思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实践中,也有望解决交通、电力、医疗等行业的一些问题。 以交通为例。 全球每 2 秒就有一人因交通事故受伤或致残,每 50 秒就有一人因车祸死亡。 美国每年因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80亿美元。 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真实的物理基础设施和虚拟的信息基础设施的结合,而物联网提供了这种希望。
从沟通的角度来看,现有的沟通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H2H)。 目前全球有超过60亿的用户,也就是超过60亿的通信连接,距离全球人口总数已经不远了。 还有发展空间。 有限的。 物联网涉及的通信对象不仅是人,还包括“物”。 就目前物联网的应用而言,包括交通、教育、医疗、物流、能源、环保、制造、安防等,涉及的个人电子设备包括电子书阅读器、音乐播放器 、DVD播放机、游戏机、数码相机、家用电器等。
考虑到物联网潜在的巨大通信连接数量和极具吸引力的融合概念,有人将物联网称为继万维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互联网变革的第三阶段。 有人称之为继大型机、PC、互联网之后计算模式变革的第四阶段。 但需要指出的是,要真正将这一战略性的巨大市场潜力转化为现实的、可观的市场收入,还需要几十年的长期不懈努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 实用的、快速成功的幻想和冲动。
市场空间是决定物联网战略地位的重要基础,也是当前物联网热潮的重要原因。 业界最常引用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美国ITG公司10年前举办的Forrester和哈佛大学伯克曼中心研讨会的预测材料。 该材料预测,2010年全球物联网支出将接近3万亿美元,超过全球电信业市场,从而提出继电信业之后下一个万亿级服务市场的可能性。 报告甚至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将是电信市场的30倍,可能达到超过60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
然而,在有限的物联网市场空间中,大部分是传感器或传感器网络市场。 全球运营商真正的服务市场只有几十亿美元,不到1%,绝对不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服务市场更不用说万亿市场空间了。
以中国为例,2010年,几大运营商在传感器网络和RFID方面的服务收入约为3亿元,占其业务收入的0.03%。 即使算上全球眼等视频监控系统的收入,也不过3000万元以上。 亿,仅占其营业收入的0.3%多一点。 如果进一步考虑投入产出比问题,结果可能更不乐观。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所谓的下一个万亿服务市场都纯粹是天上掉馅饼,遥不可及。 至少在可以想象的未来10年内,绝对没有机会成为可以与电信行业相抗衡的服务市场。
从大的角度来看,物联网产业具有三个最重要的特征。 第一个特点是它是国家和政府驱动的,而不是直接由市场驱动的。 面对世界经济低迷,许多国家从国家经济发展引擎、信息化、节能环保等战略考虑,对物联网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 第二个特点是物联网产业链复杂、分散,没有单一的责任主体。 主要是利润薄、专业性强、专业门槛高、集中度低、规模差的利基市场。 三是标准化严重滞后。 物联网尚无统一的标准体系,涉及行业多、国内外标准组织多、标准多。 仅就RFID设备而言,就有30个国际组织发布了250个标准。
与此同时,虽然物联网拥有广泛的潜在应用前景,但作为新兴市场应用,它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首先是技术挑战。 目前,缺乏将虚拟网络世界与现实物理世界融合在统一框架内的理论、技术架构和标准体系。 其次,我们也不掌握核心芯片和传感器技术。 此外,传感器成本居高不下,80%以上依赖进口芯片,这引发了人们对可靠性、安全性和隐私性的担忧。 最后,整体技术落后。 例如,落后的RFID单通道系统在某些应用领域需要升级。
第二个方面是标准挑战。 目前,物联网尚无统一的标准体系和顶层技术架构设计。 物联网标准涉及国际标准化组织众多,协调难度大。 其次,专业性、专有性太强,宣传性、宣传性弱,标准化程度低,互操作性差,必要性弱。
第三个方面是市场挑战。 物联网整体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复杂、分散。 主要是微利利基市场,集中度低、不稳定、缺乏规模,导致成本高。 其次,行业信息化水平低,门槛和壁垒较高,高端难以涉足,低端收入微薄。 第三,物联网商业模式复杂,运营商擅长一对一的服务关系,即一个用户、一个终端、一张账单。 物联网的本质是多点连接,涉及终端广泛、数量庞大。
第四个方面是社会挑战。 归根结底,物联网能否大发展,完全取决于它能否带动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人身安全和生活质量,而不是给社会、经济带来负面影响甚至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