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可以说是互联网的进一步升级。 目前,互联网全产业链应用已经达到非常成熟的阶段,各种互联网应用层出不穷。 物联网也有很多环节,包括感知环节,如传感器、RFID、物体信息编码等,包括传输环节、计算环节、应用环节。 各个环节都有很多新技术、新应用,新应用带动更多商业模式创新。
从前端感知层来看,赵刚认为我们在物联网这个环节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例如,最初的物品识别是通过条形码、二维码,进一步发展到RFID; 有些问题,现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企业研发已经逐渐降低了RFID标签的成本,从而推动了RFID标签的广泛应用。 传感器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另一个活跃的环节是后端,即应用程序。 物联网在环保、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发展,面临进一步推广的问题。
赵刚认为,在物联网的发展中,感知和应用两个环节能够平滑过渡是有一定基础的,而在传输和计算层,未来IPV6转换问题和逐步过渡 云计算可能需要一些更新的技术支持。 物联网发展的关键之一是如何突破物品全生命周期的标准统一和RFID的融合,最终推动更多、更广泛的应用,真正实现物联网应用在各个方面的有效结合。 公众生活。
真正完整意义上的物联网概念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需要很多年才能实现。 赵刚认为,现在应该加强RFID和传感器的应用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整个产业也会得到相应的带动。
目前,专家们对于物联网的布局有两种看法。 有专家认为,物联网不一定是大规模的网络。 有些感知环境可能是局部应用,类似于人类的神经系统。 有些信息是本地自行处理的,不反馈给大脑,而有些则必须由大脑统一调度。 。 准确地说,一个面是由很多“点”组成的。 李国杰院士曾提出“物质计算”的概念,即局部应用由传感器系统组成,内部解决一些问题,统一调度个别问题。
统一标准的好处可以从身份证上充分体验到。 通过身份证号码,可以购买火车票、机票、酒店住宿等各种活动。 想象一下,如果每个地方都有唯一的 ID 号,那将是多么混乱。
美国的EC组织、日本组织、欧洲组织都有物品的编码标准,然后将编码标准复制到RFID中,然后通过扫描来识别物品。 赵刚表示,目前国内一些机构正在探索物品编码标准的统一,但标准问题仍需政府部门协调推动,很难通过市场化彻底解决问题。
赵刚表示,本次与信息产业倡议(以下简称倡议)合作的指标体系是感知城市发展合作的一个起点,这个起点非常重要。 把握标准,有助于将感知城市推向更高的高度。 比如,在城市感知方面,如果不清楚什么是城市感知,城市感知应该具备什么属性,城市感知最终能体现什么样的效率和价值。 ,城市认知的提升或许永远没有一个标尺。 一条规则。 双方的工作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标尺。 现在,在感知城市、智慧城市方面其实有几个重要的标准,比如美国的ICF标准、欧盟的标准,但是中国大陆和台湾还没有这样的标准。 赛迪顾问与CPI联合研究的感知城市指标体系是感知城市和物联网应用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 赵刚希望,它能够站在一个标准的制高点,成为推动感知城市应用的最高点,并以此与各地政府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动感知城市的发展和发展。 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