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巨额投资,为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改造提供了强大动力。 2009年7月11日,国家电网年中工作会议聚焦智能电网,确定了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的发展规划和总体投资。 国家电网提出2009-2020年分三个阶段实现智能电网远景规划:第一阶段(2009-2010年)预计投资5500亿元,第二阶段(2011-2015年)预计投资5500亿元。 2万亿元。 三期(2016-2020年)预计投资1.7万亿元。 到2020年,国家电网智能电网建设总投资将超过4万亿元。 我国要建设统一坚强的智能电网,必须建设坚强的电网结构,这就需要大量的变压器、开关等设备。 据估计,该设备约占电网总投资的40%。 这无疑是电力设备制造商的福音。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坚强智能电网计划的实施,该变电站将向智能变电站发展。 一次设备升级为智能动力设备,二次设备升级为智能控制单元。 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整个电力系统的一次设备将实现智能化,这将给整个一次设备领域带来一次重大变革。 目前,一次电力设备的智能化不存在技术瓶颈,可以通过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升级来实现。 智能电网需要建设一系列智能变电站,这对一次设备制造商来说是个好消息。 与数字化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增强了自适应、自协调、交互、控制等智能化应用能力。 2009年7月,国家电网发布了智能变电站总体技术方案,标准也已经出台,要求所需设备满足新的技术规范。 在当前变电站数字化时代,开关柜等只是实现了数字化。 未来实现智能化后,开关柜不仅具有输出自身原状信号的功能,还可以接收跳闸指令等信号,即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自诊断。 功能。 对于变压器、互感器等产品,还增加了代表智能化的自诊断功能。 虽然与国外大型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在一次装备领域的制造工艺和市场占有率仍然较低,但在一次装备智能化产品的开发上,国内外企业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一二次电力设备一体化进程加快,将打破市场格局,重新洗牌。 智能电网的建设使得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全面掌握设备的状态。 目前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还是比较分离的,但未来一次设备将包含一些二次设备的智能化单元,这将打破现有设备制造商的市场格局。 同时,对于整个二次设备领域来说,也是一次发展机遇。 随着二次装备与一次装备产业的界限越来越不明显,二次装备的部分功能将转移到一次装备上,集成为一个集成度更高的智能单元。 唯一不同的是,在智能单元中,如果更换不同的操作软件,功能也会有所不同。 这将推动二次设备的所有设计技术。 二次装备也将在技术上实现全面突破,更加“信息化、互动化”。 相应技术的改进将增强设备的保护功能。 同时,交互性和关联性也会更强,表现在智能单元与相关设备的交互、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的交互、设备与用户的交互。 比如两个保护单元,以前你保护这条线,我保护那条线,但以后因为在一个统一的网络中,不仅要保护自己,还要保护别人,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将得到增强。 据预测,二次元最终会发展成即插即用的外挂,不过目前这只是一种设想。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大大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此外,二次设备也会向一次设备学习,进行自我诊断和状态监控。 只有通过一二次设备一体化,才能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但整合不是盲目并购,而是有实力的企业有选择地并购一些研究机构或制造企业,以其优势弥补自身的劣势,实现优势互补。 这也是国外大公司的经验。
智能电网的发展催生了电动汽车充电站、智能电表等新兴产业。 为了缓解日益稀缺的化石资源带来的压力,未来会出现更多的混合动力汽车,既可以加油又可以充电。 为满足这一要求,智能电网建设还包括未来建设约5000个电动汽车充电站。 国家电网公司计划2010年12月前在全国27个城市全面铺开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计划建设75座电动汽车充电站。 充电站和试点充电桩6029个,平均每个充电站投资数百万元。 未来,国家将投入数万亿元建设充电站,新建充电站需要专用变压器来支撑电流的逆变过程。 这就需要大量的逆变器,因此逆变器厂商也面临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此外,在用电方面,国家电网公司将建立智能用电系统,智能电表将大量推广。 智能电表与传统电表的区别在于它是双向实时通信,具有交互功能,可以提供实时数据。 ,为阶梯价格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智能电表市场巨大,这对智能电表厂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智能电表相关产业将面临每年50亿元以上规模的市场,将成为充分受益于智能电网建设的排头兵。 同时,电力自动化与电子信息技术息息相关,智能电网也将为电子信息产业带来巨大商机,通信、数据处理、芯片和电子设备等都将受益。
智能电网客观上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巩固产业优势,形成区域智能电网产业链。 目前,我国在智能电网领域缺乏企业集聚优势,产业链分工不明确,产业链资源缺乏优化配置,重复建设严重。 随着智能电网的深入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需要在全产业链上协调、调动多个行业的多家相关企业,才能有效保障智能电网产业的正常运行和长远发展。 目前,我国已逐步形成一些区域性智能电网产业链雏形:2009年4月,旨在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电力设备研发中心、制造中心、系统集成中心和重要电力设备出口 基地通过发展集群经济模式 中原电谷在河南正式启动,成为国内智能电网产业区域整合的先行者; 2009年12月27日,国内首个智能电网研究与产业基地在南京奠基。 装备制造和重点产品检测提供有力支撑。 相信中国将逐步形成更多体系完备、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新兴区域产业链,进而进一步加快智能电网产业的深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