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日本气动元件研发制造商SMC公司的北京工厂。 这家工厂正在引进设备,在工厂车间的机器之间转移未完成的产品。 NSK 在上海的工厂生产精密仪器和工业轴承等部件,该工厂计划引入机器在装配线之间转移部件。 另一家制造液压马达的日本公司 Nabtesco 正在考虑安装一台为成品涂漆的机器。 在这三个工厂中,上述功能目前都是由人工完成的。
有几个因素促进了这一自动化过程。 劳动力成本位居榜首。 各省设定的最低工资在去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保持不变,今年将再次上涨。 广州月最低工资预计同比增长20%左右; 上海为15%; 而在其他地区,很可能会增加10%到20%。 许多制造商在短期内可以承受这种工资上涨,因为劳动力成本仅占销售额的 5% 至 10% 左右。 但随着劳动力成本可能继续上升,现在开始考虑自动化是有道理的。
与此同时,尽管工资上涨,但许多工厂仍面临人手短缺的问题。 政府提倡的内陆开发,为中国内陆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需求,而前往工厂最多的沿海地区工作的农民工越来越少。 沿海地区工人生活成本上涨也加剧了这一趋势。
经济增长本身也促进了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 例如,最近汽车和电机的产量大幅上升,部分原因是经济蓬勃发展,部分原因是政府采取了刺激措施。 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突破136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受汽车保有量仍然较低的内陆地区销量增长的支持,中国的汽车产量在 2010 年后可能会继续增长。 中期来看,中国汽车年产量可达2000万辆,几乎是日本的两倍。 产量和由此产生的收入如此之高,以至于汽车制造商现在可以在先进设备上投入更多资金,而不会过多降低盈利能力。
最后,随着产量的增加,汽车生产厂也在推进自动化以保持质量。 这是机器人越来越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安川电机在其上海工厂使用机器人焊接电子设备中广泛使用的电路板。 为从汽车到电子产品供应零部件的欧姆龙在其上海工厂安装了一个传感器系统,如果在生产线上检测到有缺陷的产品,它可以通知工人。 汽车装配线上越来越多地使用焊接机器人,机器焊接的质量水平比人工焊接更可靠。
这给生产制造设备的外国公司带来了繁荣。 自全球危机最严重以来,日本制造的机床或用于车削汽车、电子和通用机械等不同行业零件的机器对中国的出口已显着复苏。 中国电子元器件企业订单稳定。 中国对此类机床的需求在 2009 年 12 月就超过了日本的国内需求,目前约占日本机床订单的 30%。
当然,中国也是竞争对手。 2009年,我国机床产值超过日本、德国,居世界第一位。 然而,由于中国企业的专业水平较低,中国制造商仍无法在该领域与非中国企业直接竞争。 即使是中国最大的机床制造商沉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沉阳机床)的工厂,仍然大量使用自动化机械制造商发那科和西门子生产的数控系统来控制制造过程; 采用日本THK生产的机器控制输入线的直线导轨; 并采用日本精工滚珠丝杆。
尽管中国在许多其他领域已被证明善于扩大市场份额,但在机床销售方面却并非易事。 日本和欧洲的制造商是该领域高端产品的市场领导者。 相比价格,客户更关注高端机床产品的质量。 日本和欧洲制造的机床平均精度是中国产品的五倍,而且这些公司还提供广泛的技术支持。 数十年来建立的声誉也很重要。 所有这些都对新的中国公司进入市场构成了很高的壁垒。 以一些指标衡量,从制造业的自动化水平来看,中国目前相当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上半叶的水平。 随着中国工业越来越多地采用先进技术,中国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只会增加。 外国公司面临的挑战将是如何利用这一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