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丹东的仪器仪表行业要命名为“辽宁”。“是要用全省的力量来推进这个产业基地的建设。“省长陈政高是这样解读的。自4月初提出建设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概念后,省长陈政高等领导亲自到南方发达地区为仪器仪表产业招商引资。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三次赴珠三角、长三角和北京、香港等地招商引资,省直有关部门也对此给予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三次仪器仪表企业家座谈会。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战略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一场围绕做大做强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的战役正在丹东打响。
为什么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基地从上到下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孙明基,市委党校经济学教授,这位5年前就提出要把丹东建设成为“仪器之城”的专家,对此有着深刻的见解。
城市的定位是有其理论基础的。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一个城市的发展必须具备两个优势,一个是资源优势,另一个是技术优势。丹东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居住的好地方。这座城市的定位,正是因为丹东有这样的资源优势。但是一个城市还是离不开产业发展,也需要产业化的定位。这种产业定位是它的技术优势。丹东的技术优势在哪里?在仪器仪表中。而仪器仪表产业占地少、无污染,与“著名旅游城市、宜居城市”的城市定位完全一致协调。
事实上,丹东的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一直在各级领导的视线。基于丹东的技术优势,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要把丹东建成“东方瑞士”,也就是说丹东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配套的基地,为老工业基地服务,大力发展仪器仪表产业。作为省支持的象征,省仪器仪表学校和仪器仪表研究所落户丹东,为丹东市仪器仪表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20世纪80年代末,丹东的仪器仪表工业在轻工业急剧下滑的情况下继续向前发展。钟表、精密仪器、热敏仪器、射线仪器、光学仪器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丹东的仪器仪表行业并没有想象中的强大。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丹东市仪器仪表企业共有160家,主营业务收入2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仅36家,主营业务营收16.5亿元,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屈指可数。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利的局面。原因有很多然而,一个重要的共同原因是,丹东的基础设施已经落后多年,配套企业也不愿在丹东发展。
“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个铸件,甚至是一个螺丝钉,我们都要从沈阳和本溪买,还有上海、杭州、深圳。“一位企业负责人表达自己的苦衷。长期以来,丹东沿江、沿江、沿边“三带”的特色没有得到发挥。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落后,丹东在外人的印象中是一条“死胡同”。随着丹深、丹大高速公路的开通,这一局面逐渐被打破。然而,丹东的仪器仪表行业的优势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仍然相形见绌。
“一个行业的发展确实需要机遇和一个外部力量来推动。“在参加了丹东市政府举办的辽宁(丹东)仪器仪表产业投资说明会后,杭州市仪器仪表协会的一位专家深有感触。丹东目前正面临着这样的机遇。这两只推动丹东仪器仪表行业发展的“巨手”。金融危机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背景下,丹东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跨越时代。横贯东北东部的铁路开工建设,丹东至通化、丹东至海城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沈丹客运专线即将开工建设,丹东至大连客运专线、丹东机场改造工程已列入规划。制约丹东仪器仪表行业发展的“瓶颈”正在迅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