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作为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技术类型,发挥着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发展方式的“转换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的作用。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先后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方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实施这一战略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选择。目前,中国的工业化仍处于外延扩张阶段,主要依靠资本、人力投入和物质资源消耗。工业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进一步推进工业化需要新的动力和发展方式。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本质上是将可重用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融入工业化进程。知识和信息资源成为工业的基本生产要素,以收集、加工、交换、监控和控制知识和信息资源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成为工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基本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有效提高工业生产经营效率,更有效地利用资金、人力和物力,减轻环境压力,转变发展方式。
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提供了物质设备和技术支持。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市场,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经过多年来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推动信息技术在传统行业的应用取得了重大进展: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工艺流程等企业中的应用进展迅速,发挥了显著作用。目前,在机床行业,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国家重点建设提供了一批高水平数控机床;在电力行业,电网调度自动化、电厂自动监控和电力计算机辅助设计基本普及,管理信息系统正在推广;在冶金行业,各大钢厂都采用了比较完善的自动控制系统;在建材行业,几乎所有大中型水泥厂和大部分立窑水泥厂都配备了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改善管理,企业有效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显著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企业信息化稳步推进,出现了联想、海尔、一汽等一批信息技术应用成功的典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工业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和管理,有力地促进了高能耗传统产业的节能减排。
如济南大陆机电有限公司开发了节能效果明显的流化床锅炉优化控制系统,提高了工业锅炉的燃烧热效率,实际使用中综合热效率提高了5%;济钢基于通信和控制技术建设的能源管控中心,使钢铁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在全过程的监控下得到实时有效的控制,从而有效提高了各种能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支撑传统工业信息技术应用的共性技术和关键产品开发取得突破。在智能传感器和检测技术方面,开发和推广了小型化、高精度、低功耗、高可靠性的智能传感器,以满足网络化和集成化的需要。在数控技术方面,国产经济型数控系统已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在工业控制技术方面,DCS、FCS、PLC、IPC等相继开发并产业化,提高了我国传统工业信息技术应用所需的控制设备和系统的国产化能力。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和广泛,传统产业的装备能力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短缺约束”和“需求约束”并存,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需求相比,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力度和深度不够,信息技术产品特别是软件和大型应用系统的开发生产滞后于应用需求,信息化建设的支撑环境不适应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需要。
就电子信息行业本身而言,由于行业本身的外向度较高,从目前来看,未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将对行业的稳定增长产生严重影响。实现《规划》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的目标,必须在稳定出口的同时努力扩大国内市场需求,通过深化和普及信息技术应用,拓展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创新商业模式和应用模式,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新应用新需求带动产业新增长,巩固产业发展后劲。因此,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信息化应用提供支撑。精心组织实施“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紧实施集成电路升级、软件与信息服务培育、平板显示、彩电产业转型等六大重点工程,突破高端通用芯片、嵌入式软件、基础软件、关键零部件等核心技术,加快产品整体结构升级,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二是落实扩大内需政策,为加快电子信息产品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条件。积极开拓明显市场,结合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家电下乡、农村信息化建设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项目,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产品的应用空间。通过实施政府信息化推进计划,培育潜在市场,拓展国内软件产业发展空间。通过培育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和半导体照明市场,将为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照明行业提供新的市场空间。
三是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以R&D设计、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提高设备利用效率,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四是实施信息技术在企业技术改造中的应用。技术改造是指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信息技术、产品、系统和设备是企业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抓住国家推进技术改造的有利时机,继续实施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大力发展应用电子技术、工业软件和工业应用解决方案,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提供支撑。
第五,加快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工程,支持RFID、应用电子、工业控制和检测等产品和系统的研发和标准制定。选择一批基础好的企业和地区,开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点工作,以典型引领,尽快出成效。
第六,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网络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建设服务“三农”的综合信息平台,广泛培养农村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加大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应用,提高自动滴灌管理技术和精准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七是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项目的实施,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促进电子信息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