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国家电网公司在2009年UHV输电技术国际会议上提出了名为“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计划。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明确表示,今后政府将加大对UHV输电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快UHV技术的发展,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智能电网发展道路。
“我们希望在2020年建成强大的智能电网。”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也在当天的会议上公开宣布。国家电网公司确立了发展目标,即加快建设以UHV电网为骨干,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为特征的统一坚强智能电网。
这是智能电网概念在国内引爆半年来,决策层首次就此问题公开表态。
国家电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胡学浩近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智能电网的定义:“以物理电网为基础,以UHV电网为骨干,全国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融合而形成的新型电网。智能电网具有强大、自愈、兼容、经济、集成和优化的特点。”
事实上,在以前关于智能电网的讨论中,一些专家倾向于采用“交互式电网”的概念。
中科院首席能源专家吴建东认为,“交互式电网不再是狭义的‘智能电网’概念,狭义的电网信息化升级概念是对传统电网部分或特定系统的升级改造。目前流行的智能电网概念不能定义下一代全球电网的基本模型,也不能概括中国电网现代化的核心体系。”因此,他提出,“从中国电网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把交互式电网称为交互式智能电网,智能电网的含义已经涵盖。”
胡雪浩还指出,“智能电网是未来电网发展的一个趋势,但我认为它未必涵盖未来所有电网新技术的发展。因此,如果采用‘下一代电网新技术’的提法,未来电网发展的所有新技术都可能被更充分、更全面地纳入其中。”
“家庭用电的电价会根据一天中的不同时段自动定价。比如晚上电价会自动上涨,白天用电量低,电价会自动降低;不用担心停电,因为智能电网的自愈功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自动恢复;当用户电力充足时,他们也可以出售电力……”
这是对智能电网在生活中应用的形象描述。
“有插座的地方就有能量,有插座的地方就有信息交互。消费者可以是电力客户,也可以是风能、太阳能、氢电池和沼气灯的小型电力供应商。就像手机账单计量一样,带芯片的充电装将实现在公共插座上买卖电的交易,带芯片的家电等电力用户设施将实现远程控制管理。”吴建东说。
刚刚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UHV传动技术的自主水平。国家电网公司研究室主任葛正祥10日表示,“中国智能电网首先是强电网,其中长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UHV电网技术将成为核心环节。”
中国一直鼓励和支持UHV技术。一方面,UHV传输可以减少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也可以降低导线的成本,这也有利于电力负荷的消耗。
我国设计的第一个UHV输电工程——晋东南-南阳-荆门工程,已经安全运行了100多天,这意味着我国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已经取得成功。
到“十二五”初,国家电网将建成“两纵两横”的UHV骨干电网。国家对UHV输电的投资将超过6000亿元,远远超过两年前计划的金额。
与中国发展UHV输电的方向相反,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开始建设分布式电网,美俄为了分散风险甚至放弃了UHV电网的发展。
武建东认为,互动电网应该超越UHV,成为中国电力发展的首要目标,并确定了相关的战略投资计划。“中国电网的发展目标应该从电网输电方式的转变调整为电网的效率革命,即交互式电网改造。”吴建东说,“这将意味着中国电网的发展战略需要大规模调整。”
胡雪浩说,“基于中国能源远离负荷中心的事实,目前的电网发展重点是输电网。”换句话说,采用UHV传输技术是当务之急,而UHV是一个被迫的过渡。
在5月的UHV会议上,国家电网公司宣布了智能电网的三步走:2009-2010年是规划的试点阶段;2011-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2016-2020年,为引领升级阶段,全面建设统一坚强的智能电网,技术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齐志平表示,发展智能电网,必须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定价机制和定价方式,必须整合电网、通信网等利益集团。中国发展智能电网面临诸多挑战:智能电网涉及电力系统的整体变革,需要各行业组织的配合,以及资金和政策支持。
胡雪浩告诉早报记者,我国信息化水平已初步满足建设智能电网的要求;自动化领域的技术研究走在世界前列;数字化变电站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工程实践;双向的信息交互和互动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这些都是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基础条件。
然而,没有低估在中国发展智能电网的难度。“智能电网技术在中国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分步实施,期间会有变化。有些技术应该先试点后推广,避免盲目投资。”
有消息称智能电网规划有望7月出台,对此胡学浩予以否认。胡雪浩甚至认为,2020年智能电网的目标很难实现。
“产品标准将是一个关键且有争议的问题,”胡学浩说。“智能电网涉及许多电气产品、技术和供应商的利益。不同的产品供应商会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标准,对某个产品的选择有时会决定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