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RFID产业的老痼疾仍然束缚着这一产业的进步

   2023-01-10 工业品商城74
核心提示:RFID在中国的发展已经从技术研发阶段进入应用驱动阶段。张琪在总结2008年中国RFID产业发展时指出,过去的一年,中国RFID市场和应用需求稳步增长,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金卡工程RFID应用试点项目,推动了行业应用的不断扩大和规模化应用的逐步形成,促进了国产RFID产品的自主研发。正如张琦所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比

RFID在中国的发展已经从技术研发阶段进入应用驱动阶段。张琪在总结2008年中国RFID产业发展时指出,过去的一年,中国RFID市场和应用需求稳步增长,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金卡工程RFID应用试点项目,推动了行业应用的不断扩大和规模化应用的逐步形成,促进了国产RFID产品的自主研发。

正如张琦所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RFID产业链。2008年,中国RFID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射频芯片、封装、读写设备、天线、软件/中间件、系统集成、产品测试、频率管理、信息安全、RFID复合测试、咨询培训等信息服务产业建设——都发展迅速。根据《2008年中国RFID发展报告》,在金卡工程应用试点的引导下,2008年中国RFID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达到65.8亿元,比2007年增长24.8%。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RFID产业的老痼疾仍然束缚着这一产业的进步。

“今年以来,当我与国内外RFID公司交流时,大家都感觉全球RFID应用的增长速度不如预期。”一位企业代表表示,他认为沃尔玛等大型企业在中国实施RFID应用后,RFID标签的成本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行业自然会成长起来。然而,企业加入这个行业后,发现市场发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很多RFID企业面临着生存的考验。

前不久,记者做了一个中国RFID用户和潜在用户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标准缺失、成本高、对RFID应用效果认识不足等原因,用户普遍担心无标准的RFID会造成设备频繁更换和重复建设。而一些不成熟的应用与业务脱节,巨大的投入可能会无限回报。因此,许多用户选择观望RFID的应用。

据世界资讯报道,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RFID产业带来的挑战有:一方面,国内RFID企业将缺乏规模化应用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关键技术的开发上,国内RFID企业将面临资金短缺的困难;再者,由于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外资回流缓慢,在很大程度上,这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国内RFID企业抢占国内市场,导致恶性竞争。

对此,《2008中国RFID发展报告》预测,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RFID市场增速可能放缓,市场规模为70.3亿元,较2008年增长20.6%,下降4个百分点。

“未来几年,在政府和行业管理机构的不懈推动下,随着我国RFID相关标准的逐步建立和产业规模应用的不断启动,国内RFID相关产品的成本将不断降低,技术将日益成熟,产用结合、互动发展的格局将会形成。”张琦表示,虽然2009年增速可能会放缓,但在政府和各方的推动下,中国RFID产业和应用将会快速发展。金卡工程在推动智能卡产业后,将再次催生我国自主创新发展的RFID朝阳产业。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RFID产业的发展。2009年初,RFID被列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4月初,国家发改委公布了第一批83家国家信息化试点单位名单,基于RFID技术的四川生猪产业RFID技术应用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信息化试点名单;几天后,国家金卡工程RFID互操作性测试中心宣布成立,以确保不同厂商提供的RFID设备、软件和RFID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

在本届博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司长、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司长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主任赵、马宏、 住建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副主任均表示,国家各相关部门将共同努力,继续给予务实支持,并采取更加积极的新举措。

报告称,2009年,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将加大力度推动RFID的试点应用,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计划整合现有的智能卡系统,将应用范围扩大到住房保障、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领域,大力推广RFID的应用。

但参会的众多RFID企业基于多年的深入应用实践经验,提出了更贴近实际业务的成熟RFID应用解决方案,如上海韩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酒类RFID防伪应用、深圳远望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卷烟厂堆码到货扫描系统、中国移动和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分别发布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等。

与此同时,与会的美国、欧盟、韩国和日本的政府和企业代表对中国提出的开放原则作出了回应,称RFID产业仍处于全球发展初期,国际标准尚未建立。互信机制在金融危机下尤为重要,他们愿意与中国在RFID领域开展广泛务实的互助合作。

业内资人士表示,与其坐等成本的降低和标准的建立,不如从实际应用出发,在一些价格相当实惠的应用领域率先使用;价格逐渐下降时,会在其他行业推广应用;届时,标准自然会随着应用的普及而建立,成本也会相应降低。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