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济危机导致国际消费市场基本停滞,国内经济出口增长点放缓时,刺激内需以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成为目前唯一可行的途径。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国务院确定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如果说在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政府利用基础设施(如公路、房地产)带动了一系列产业链的增长,那么前一段时间出台的“国家将投资2万亿建设铁路”的措施,可以算是政府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拉动内需的最大投资。
“十一五”期间,中国高速铁路计划投资达1.25万亿元,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促使这一投资计划改为3年3.5万亿元。这既凸显了中国对高速铁路建设的重视,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大潮正在到来。
根据计划,2010年前,中国将新建铁路17000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其中,2008年10月后已确定的4100亿元投资包括:石武客运专线,1168亿元;广州至广州专线,858亿元;兰渝铁路,774亿元;京石客运专线,439亿元;南京铁路,240亿元;南广铁路,300亿元等。这些客运专线的主列车时速将达到200至300公里。虽然没有使用高速铁路的概念,但是按照时速270公里的高速铁路国际标准,时速300公里以上的客运专线无疑是标准的高速铁路。如此巨大的高铁投资规模,说明中国高铁时代已经到来。
据国家发改委估计,铁路建设将直接提供150多万个就业机会,这还不包括铁路系统的职工。隧道监控系统、信号控制、车辆自动化设施、车站控制设备、电力监控系统、给排水监控、维修机械设施以及冶金、建材、工程机械等配套行业对全国铁路的直接投资将对自动化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高铁建设的加快无疑给相关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好,那么自动化行业会在哪些领域受益呢?自动化企业如何在高速铁路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地制宜地根据铁路建设的特点设计制造相关产品,为我国铁路的发展做出贡献?
专家指出,工业控制与自动化技术不仅在传统的工厂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其应用行业也在不断扩大。这种应用的延伸,反过来又推动了传统工业控制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发展迅速,无论是铁路电气化改造、新线建设、客运专线建设,还是大中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都如火如荼。高速铁路的建设需要最新的技术和最好的产品,自动化行业也不例外。
高速铁路建设对自动化的需求很大。比如道岔变频改造、IPC、信号系统PLC、网络交换设备、轨道对象SCADA系统、配电系统监控、电气化机车控制系统等。都离不开自动化技术及相关产品。
目前,机车和动车组制造业的竞争焦点在于高速重载技术。未来,高速铁路线路和电气化建设、大功率机车和高速动车组的投资额将大幅增加。为高速铁路线配套各种设备及配件的企业,以及从事高端机、客车及配件制造的企业,将是此轮铁路跨越式发展受益最大的企业。地面机械、建筑起重机和盾构机将快速增长,而叉车、装载机、推土机和摊铺机等基础工程机械也将保持快速增长。
以盾构机为例。盾构机作为地下施工的最高端设备,集控制、遥控、传感器、导向、测量、检测和通信技术于一体。长期以来,我国只能制造一些自动化程度较低的综采盾构机,盾构机主要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因此,国务院和科技部提出实施隧道掘进机863计划,瞄准世界隧道掘进机高新技术,逐步从引进、消化、吸收向国产化过渡。
目前,对于时速200km/h以上的线路,尤其是高速铁路,我国企业还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可以承担路基、桥梁、钢轨、枕梁、电源架等基础件的施工和生产。高技术的核心部分,如列车、通信、信号和供电系统,需要从国外购买。项目设计、施工监理等专业服务,国内没有经验,需要从国外聘请。
近年来,为加快我国高速铁路和动车的进程,国务院对机车车辆制造业提出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在高速列车订单上,虽然外方垄断了技术,但中企可以从虎口中抢得一个零头:在引进高速铁路技术方面,国家规定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要求铁道部不能直接向外方购买产品,而是向中外企业组成的联合体购买产品。中国企业之所以捆绑在一起,是为了鼓励外国公司转让技术,让中国企业能够探索和学习。或者把火车组装工作分解给中国人做,让中国企业也分一杯羹。
目前,日立和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共同获得了广深港客运专线列车控制系统的订单。该列控系统将用于计划于2010年7月投入运营的广深港客运专线。
对于时速200公里以上的线路,尤其是高速铁路,中国企业还没有完全掌握核心技术。特别是2005年国家决定采用新的道床结构,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高铁建设70%以上国产化”的决心,给了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很大的机会。在技术含量和施工水平极高的高铁建设中,中国自动化企业如何不负众望,实现国产化?
与进口设备相比,国产设备不仅具有价格优势,而且国产厂商在服务和配件的供应上也具有地理优势。如果国产设备质量稳定,能够满足高铁建设的技术要求,那么国产设备的市场竞争力就很大。如果没有一流的技术,施工质量就难以保证,技术创新就成为厂家接近高铁的一种方式。
和利时、研华、韩信等企业可能是这次高铁建设大潮中的成功范例。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点,那就是这些企业都有洞察市场的能力,重视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在机会到来时牢牢把握,有在关键时刻突破创新的勇气,并耐心地研究、设计和制造才能实现这一切。印证了“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企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