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一直是Xi交通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但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风风雨雨。为了寻找提高传统优势学科的方法,20世纪90年代初,王建华开始关注国内空白的“智能电器”领域。
“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否则必然会削弱,不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智能电器研究方向。”耿英三告诉记者,“经过这个方向的发展,学科开始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从当初专家的怀疑到业内人士的关注,从艰辛孤独的探索到现在的行业领跑者,所有的努力都来源于“创新”二字。
多年来,除了繁重的行政工作,王建华总是想方设法找时间亲力亲为,竭尽全力为智能电器行业的创新发展出谋划策。
“学科发展的总体观点是‘向前看,左顾右盼’。就是看一些技术或者产品,以及如何结合,创新,改进。“向前看”意味着有些方法我们还没有用过,“向后看”意味着看看有什么可用的方法。‘左顾右盼’就是看看有没有其他学科的新成果可以利用。向他们学习,跨学科,但不能失去自己的学科,得花时间去思考。”王建华说。
“在智能电器的研究中,我们要求研究人员做好电器本身的性能。在研究中,我们首先考虑基础理论,研究电器的智能控制。同时,对电器的基本原理也要有新的认识。在这个系统中间,开关是一个巨大的怪物,在打开和关闭之间产生巨大的能量。过去,人们用操作机构来打开或关闭它。在智能控制的条件下,拉开的过程实际上是如何进行的?这个问题的理论研究与电弧过程和力学特性密切相关。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可能有更好的方法来实现它。关键是过去的技术无法实现。现在,我们可以使用信息控制技术来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是智能。”王建华说。
“王建华的创新能力很强。他勇敢,善于创新。对于看好的研究方向,我特别执着。”荣哲说,“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在这个领域创新。在电弧等离子体应用领域,我们提出了在国防和材料处理方面的应用。现在,团队凝聚了,人才培养了,科研氛围很好。”
课题组骨干成员张国刚博士还记得,2005年的时候,大家讨论了一个不是很突出的项目:交流接触器的智能控制。“当时我们觉得这个项目可以是和企业合作的小项目。王建华听了之后,把我们这些老师丢下了。他说这个方向很好,可以和全国节能节材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他觉得很有希望。当时他说想继续这个工作,然后想做一个产业化的项目。”后来这个项目被确立为全省重大产业化项目,现在已经成功了。专家预测,如果能在国内推广,每年经济效益十几亿元,节能节材效果相当显著。
在研究小组中,创新无处不在。无论是在学术研究、学科拓展还是人才培养方面,都像一艘勇敢的航船,在创新变革的海洋中乘风破浪。
在这里,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他们走出了一条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与齐飞竞争、相互匹配、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