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制造业对数控机床的需求体现在火电和核电的汽轮机汽缸、汽轮机转子和叶片、发电机定子和转子;核热交换器和孔板;水轮发电机机座的定子和转子需要重型机床。随着发电设备的发展和发电行业装机容量的增加,将带动重型数控龙门镗铣床、重型数控落地铣镗床、重型数控立式车床、重型数控卧式车床、叶根槽专用铣床、叶片数控加工设备的需求。此外,高压输变电、电气仪表、控制柜的批量制造为中小型数控重型加工中心产品提供了供应机会。
2007年,全国新投产机组1.04亿千瓦,同比下降2.4%,其中火电8500万千瓦,同比下降8.4%,水电1500万千瓦,同比增长34%。火电发展放缓,而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发展迅速。
2007年,我国电机制造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59.42亿元,同比增长31.61%;及输配电控制设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307.1亿元;同期增长31.61%;电气设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174.86亿元;同期增长了33.58%。
全球能源危机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使得可再生电能成为中国能源发展的重点。与电力设备产业政策相对应,相关子行业的发展速度也相应调整。比如发电设备制造业增速放缓,输配电设备制造业需求旺盛,带动相关企业增加或减少制造设备投资。目前,各电站设备公司正在加紧技术改造,新增大型重型设备和专用铣床,如重型数控龙门铣床、镗杆直径250mm以上的大型数控落地铣床、加工直径16m的数控重型立式车床、加工直径4 ~ 5m、加工长度14 ~ 18m的数控重型卧式车床、叶片根部坡口数控专用铣床等。
根据我国电力工业“十一五”期间“优化火电、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快发展气电、大力发展风电”的发展方针,计划到2010年运行核电装机容量超过1200万千瓦,到2020年达到4000万千瓦;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2020年装机容量达到4000-6000万千瓦。
中国核电产业起步较晚,核电设备制造能力有限。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4座核电站,共有11台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870万千瓦,在全国电能中占比很小。目前,我国正处于电力需求快速增长时期,高效清洁的核电被列为重点发展对象,提出了我国核电的发展战略。从长期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来看,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核电市场。
中国核电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华东、西南、东北地区,形成“三国争霸”之势。这三个地区既是我国核电设备制造基地,也是火电、水电设备制造基地。在临海投入巨资的核电设备制造基地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已初具规模,将能够成套生产核电站的主要部件。在东北地区,以哈尔滨电力公司为核心,辅以“一重”大型铸锻件优势,形成核电设备生产能力。西南东方集团也有一定的核电设备生产能力。
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的中国核电发展目标,到2010年,运行中的核电装机容量为1200万千瓦;到2020年,新建核电站31座,运行中的核电站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在建核电站1800万千瓦。未来,中国每年将开工建设至少两台新的百万千瓦核电机组,总投资数千亿元人民币。根据经验数据,核电设备投资约占核电厂总投资的55%,约40%的设备投资用于购置各种机床和设备。
自2005年中国通过《可再生能源法》以来,国内风电发展迅速。2005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127万千瓦,2006年新增100万千瓦,发展速度非常快。到2008年,中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将位居世界第二。
目前,我国风电设备的制造已经从从国外提供成套设备或引进技术和零部件在国内组装逐渐转变为自主研发。国内风电设备行业发展迅速,生产厂家不断增加,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制造能力,很多地方都在扩建和新建风电设备制造能力。
国内风电设备制造商主要有金风科技、韦德风电、大连重工、四川董琦等。变速箱(齿轮箱)主要由南高齿生产。然而,我国风电设备的制造和生产处于初级阶段,成套能力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国内风电设备快速发展的需求。国内风电设备市场占有率很低,大部分依赖进口。
《可再生能源法》将风电作为鼓励发展的重点,因此我国很多省份都在大力加大对风电的投入。到2015年,风电装机达到1500万千瓦,2020年,规划装机达到4000-6000万千瓦。许多省区都制定了大规模发展风力发电的计划。
核电、风电是新兴产业,需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机床行业应该重视核电和风电的这种需求,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核电、风电设备制造所需的机床具有规格大、吨位大、刚性高、可靠性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