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通信市场是未来的焦点

   2022-11-10 工业品商城88
核心提示:据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协会信息中心统计,2007年1-6月,全国76家规模以上继电器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2.39亿元,同比增长10.63%。实现利润1.81亿元,同比下降43.41%。这说明企业的利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又迅速下降。分析原因,除了各种成本上涨,企业无力消化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继电器企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制造

据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协会信息中心统计,2007年1-6月,全国76家规模以上继电器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2.39亿元,同比增长10.63%。实现利润1.81亿元,同比下降43.41%。这说明企业的利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又迅速下降。分析原因,除了各种成本上涨,企业无力消化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继电器企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制造和管理水平低。这个结论也可以从继电器的进出口状况得到印证。

2007年,继电器出口创汇5.87亿美元,进口用汇5.29亿美元,顺差增长2.63%。但仔细分析分类结果却令人担忧:出口60V以下继电器1.75亿只,增长7.03%,出口额5.05亿美元,增长14.36%;60V以下继电器进口7.08亿只,增长7.77%,但进口额为3.5亿美元,增长18.18%。进口额增幅比出口额增幅高3.82个百分点,而进口额增幅仅比出口额增幅高0.74个百分点。

同样,100伏以下继电器出口8263.43万美元,同比增长36.56%,出口5302.24万件,同比下降13.68%。进口1.79亿美元,同比增长19.80%,为1.92亿美元。虽然进口同比增速比出口低16.76个百分点,但金额却高得多;而且出口数量比进口数量少1.39亿。所以在高端产品方面,中外差距巨大。

政府还发布了“十一五”规划,旨在继续巩固我国在传统元器件和部分电子材料领域的优势,进一步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技术跟踪与突破、引进与创新相结合,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新元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和关键电子材料,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一是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进一步强化核心竞争力,国际知名继电器制造企业不仅进行技术整合和产品整合,还重新布局全球市场,推进跨国并购,使其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不断巩固,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继电器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是产业竞争由数量竞争向质量竞争转变。R&D和新型继电器及关键材料、核心电子元器件、专用设备和仪器的制造已成为竞争的焦点。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继电器产业的核心基础产业和核心技术仍将被发达国家控制,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他们会千方百计剥夺中国继电器行业在产业链上的主导权。

第三,外资加大了在中国的扩张。他们从资金、技术、新产品、市场拓展等方面对中国企业施压,实行“高端抢利润、低端抢市场”的策略,造成“市场国际化、本土企业边缘化”。

第四,跨国企业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控制核心技术、加强行业整合,不断巩固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将技术标准和国际规则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因此,中国继电器行业应该迅速从低价无序竞争走向优质优价的良性竞争。产品要在竞争中从低质升级到优质,从低技术升级到高技术,从低水平升级到高水平。要牢牢把握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可能减弱、产能过剩的机遇。在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加紧企业设备的更新改造,提高基础技术和制造能力,使技术创新和制造水平跃上新台阶,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技术和设备储备。

“十一五”期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将继续高速发展,这将给继电器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特别是我国各行业的快速增长和升级以自动化和数字化为特征,对基本控制元件继电器的需求日益增加,对其技术性能、质量和类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内继电器生产企业只有在高端产品和高科技产品上下功夫,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才能有效拓展继电器市场空间。

是汽车继电器的第二大应用市场,但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还处于分立竞争阶段,使得该行业使用的继电器呈现分立发展。虽然增速十分喜人,但相关技术、标准化、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虽然国内汽车继电器生产企业不多,但仍需下大力气开拓市场。他们要想在这个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抓住机遇,投入更多的开发、技术和生产力量,努力通过创新抓住这个历史机遇。

此外,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第三代、第四代通信继电器已成为产品主流,但我国继电器企业尚未全面、系统地掌握该行业的技术制造和工艺。面对这种情况,不仅国家要大力支持R&D国内企业和第三、第四代通信继电器的生产,而且继电器行业也要努力做强做大,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拓市场,自主创新,开拓进取。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