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给中国注入了一股极其强大而持续的力量,即以市场力量为基础的改革开放国策。在这股强大的市场力量的推动下,全国人民在30年内创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经济奇迹。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45亿元。到2007年达到24953亿元,增长了67倍多,人均GDP增长了近50倍。中国的全球GDP从1978年的1%增长到2007年的5%以上。
电力行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最有效的动力,在过去的30年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强劲发展。1882年7月26日,上海电气公司的一台12kW蒸汽发电机组发电,点亮南京路上的15盏弧光灯。这是中国神州第一座电厂,开启了中国电力工业的先河。到1978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约占全球电力工业的3%。1978年的改革开放给了中国电力工业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用电能来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显然,要完成如此重要的任务,中国的电力工业需要快速前进。2007年,我国电力装机容量达到71329万千瓦,发电量达到32559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了11倍多,占全球电力工业的比重超过16%,与世界第一大国美国的差距不到6个百分点,位居第二。特别是2003年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2003-2007年期间,中国发电量占全球发电增量的44%,2007年达到49%,成为无人可比的最大电力工业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30年来,几乎与电力工业的发展同步,为电力工业提供技术装备的电力工业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在全球电力市场的地位迅速提升,进入21世纪后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市场。1981年,来自湘中偏远农村的10岁小学生肖继德第一次体验到电能的高效价值,晚上能够告别煤油灯,使用15W和白炽灯进行学习。此时,电气技术开始在中国,包括广大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和普及。顺应这一趋势,《电气时报》诞生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进入市场化出版时代,并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发起“中国电气行业100强研究”公益调研活动,为中国早日成为世界电气行业强国提供实证信息。
多年的“中国电器行业研究100强”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电器行业的全球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特别是2003年以来的五年中,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电气行业三十年大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国有、民营、外资三大主体企业的增长速度和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最初的国有企业一家独大到中期的三足鼎立,再到民营、外资企业在竞争领域的全面胜利。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民营企业最具突出活力。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一大成就是诞生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这是电气领域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中国电器之都”孜孜不倦的成长。“中国电都”所在的温州柳市,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有成效的地区之一。南存辉、胡成中、高天乐、郑元豹、叶向耀等柳市企业家选择低压电器作为竞争激烈的行业,努力打造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电器之都”品牌。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开放在温州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力量,这并非偶然。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和1978年之前,温州的市场经济力量已经有了强大的影响力。早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柳市人就开始放下农具,走遍全国。到1977年,柳市有了比较庞大的营销队伍,形成了以村为单位的五金电器配件市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柳市农民放开手脚进入市场,门市部和家庭作坊相结合的“前店后厂”式低压电器企业在柳市逐渐增多,到1981年达到300多家。1982年春,作为全国打击经济领域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重中之重”之地,被称为“八大天王”的柳市镇8名“尖头户”遭到无情打击,逃亡并被拘留。显然,自发的市场经济力量是这种打击压制不了的,它在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显示出了不可抗拒的力量。当然,政府的正确决策也为其成长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比如温州市委及时为当时的“八大天王”平反,给当地企业家提供了更多的勇气。几年后,温州民营经济最成功的人、“中国电器之都”的代表南存辉对时任温州市委书记的袁芳烈说:“‘八大天王’平反后,我才敢正式申请求精电气开关厂(郑泰前身),否则不敢办厂。”
2002年初,柳市获得“中国电器之都”称号。如今,“中国电器之都”占据了全国低压电器市场的半壁江山。目前,以“中电投”为代表的中国民营电力企业正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如德力西与全球低压电器领导者施耐德电气达成深度战略合作,以郑泰为代表的企业从低端低压电器向高端市场、更高电压等级、国际化市场强势发展。遗憾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电气工业培养的世界级供应商还不够多。
改革开放给中国民营电力企业带来创业活动的同时,外资企业也及时感受到了中国潜在的巨大商机。1979年,以较早进入中国市场而闻名的ABB在北京设立了永久办事处。1987年12月4日,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成立了第一家合资企业——天津美兰日兰有限公司,这是中国本土化战略的创举,比她的主要竞争对手至少早了五年。1992年,ABB和阿尔斯通分别在厦门和苏州建立了第一家合资企业。此后,跨国电气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日益加快。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跨国电企在中国的投资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更多的独资化,更多的核心R&D工作也转移到了中国。跨国电企在占领高端市场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方式向低端市场发展,在华员工数量急剧增加。
到目前为止,几家全球领先的跨国电气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规模已经相当巨大,为中国电气工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大部分都取得了巨大成功。ABB在中国的投资超过8亿美元,拥有26家制造企业和13,000名员工。2007年,其在中国的订单达到41亿美元,销售收入为34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施耐德电气在中国拥有15000名员工,21家工厂和2个全球R&D中心,中国已成为其全球第二大市场。西门子、通用电气、阿尔斯通、阿海珐、伊顿等全球领先的电气技术供应商在中国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