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器人: 当我们游览历史遗迹或者参观博物馆的时候,经常会看到精美贵重的藏品上被刻着各种文字,或者表面被触摸得锃光瓦亮、新旧不一。目前,普通地对文物加装警戒线和玻璃罩,已经无法防备素质低下的人趁虚而入。在诸如蒋介石灵柩遭恶意破坏等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就开始关注运用机器人保护文物的可能性,24小时无休巡逻加360°无死角监控,智能机器人无疑是保护文物的一大帮手。
2、无人机: 在一些大型遗址保护中,无人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无人机进行高空航拍,再通过软件计算可以得到遗址保护区域的大比例图像。这样可以很容易地在图上进行遗址保护区和建筑控制地带等的规划,为大遗址保护提供便利的条件。据了解,在山东龙兴寺的遗址保护规划中就运用到了这一技术。
3、3D扫描和打印: 通过3D扫描和打印技术,使得古人的容貌复原成为了可能。利用激光扫描古人头骨,然后进行3D建模,可以轻松复原出古人生前容貌,再将模型3D打印出来,人们就可以直观的观赏到古人生前的具体容貌,这个过程极为也较为。去年,视觉科学工作室和俄罗斯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就曾凭借这一技术,成功复原出了两个3万多年前的桑吉尔人兄妹的容貌。
4、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通常运用在文物的管理和保护方面,国内很多博物馆都有使用这一技术。这个过程就像给每一件文物都办了一个身份证。管理人员赋予每一件馆藏文物一个唯一的22位数字编码,以及文物定名、年代、类别、质地、尺寸、数量、完残程度等一系列信息,同时配上相应的文物照片,再将这些数据采集建立数据库,就可以对文物的移动和管理做到了如指掌。
5、AI算法识别: AI算法识别技术主要用于古籍文字的识辨和修复方面。在中国对西夏文的考古研究中,就多亏了AI算法识别技术。90年代,中日俄各国都对西夏文的研究感兴趣并取得相应进展,但是只有中国利用弹性网络、神经网络、AI算法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完成了对西夏文的识别研究工作。
6、测控系统: 测控系统多用于文物保护所需环境的调节上。利用精密空调和高精度无线传感检测器等设备,对博物馆库房和展柜内温湿度进行测控,使各项参数达到文物保存所需环境要求,实现真正的“测控合一”。
二、文物展示和传播领域
1、数字技术: 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将藏品搬上网,就可以把沉睡在库房中的文物“唤醒”。不少藏品由于部分原因无法对外公开展览,就可以运用这个技术进行网上展出,如去年春晚上刚刚回归的国宝《丝路山水地图》,如今就可以轻松的在网上进行欣赏。腾讯还曾推出过一种名为TSR的超分辨率技术,通过AI识别和还原,你甚至都无需下载原图就能在网上欣赏到藏品的高清图片。
2、虚拟展厅: 针对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年代久远的宋画、丝绸等优级文物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损伤,部分展览因为场地限制不能办实体展等,虚拟展厅提供了传播的有一种可能。方法很简单,只要市民家里有高清机顶盒,遥控器调到相应的博物馆自有频道,就可以足不出户欣赏“永不落幕的展览”。
3、VR技术: VR技术可以说是帮助文物传播的一大利好。有了VR技术之后,就可以将敦煌、长城、故宫等知名文物景点做成导览,这样人们就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只需借助VR眼镜和导览,就能鲜活的游览这些景点。此外,对于《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古画来说,VR技术提供了另外一种欣赏方式,将传统的平面欣赏方式扩展到三维立体欣赏,将人们置身于名画当中,传播效果和趣味性都能获得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