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科技的融合,预示着一个激动人心的未来。近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年度股东大会上释放重磅信号,宣告将于2025年启动“限量生产”Optimus(擎天柱)人形机器人。这一消息无疑为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让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充满期待。马斯克大胆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将远超人类,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目前,特斯拉已在工厂内测试Optimus机器人,马斯克预计明年将有成百上千台机器人投入运行。他认为,尽管Optimus尚处于发展初期,但其具备完成无聊、重复、危险工作所需的足够智能。马斯克进一步展望,特斯拉年产人形机器人的目标是10亿台,占据超过10%的市场份额。凭借极具竞争力的成本控制,特斯拉有望通过人形机器人业务实现巨大的盈利,甚至推动市值跃升至惊人的25万亿美元。
业界将今年定义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各家企业纷纷布局,并将目光投向了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与汽车产业链具备高度重合性,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天然的落地场景。特斯拉、小米等车企纷纷入局,加速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领域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汽车工业已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首选战场。此前,Figure AI与宝马达成合作,Figure AI的机器人将在宝马工厂的特定环节进行作业。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也将在现代汽车工厂测试应用。国内企业也加快了布局。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迁至北京亦庄小米汽车工厂,致力于推动仿人机器人在自有产线分阶段落地。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S也已在车厂进行实训,执行车辆质检、装配等任务。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近期报告指出,今年多家厂商有望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而工业制造和仓储物流领域将率先实现应用。预计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美元,到2030年有望达到150亿美元,年销量也将大幅增长。
人形机器人为何率先在汽车工业领域落地?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分析指出,汽车行业是制造业中自动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对自动化、智能化的认知水平处于市场前沿。汽车客户对导入机器人的意愿较强,且人形机器人具备智能化和柔性化作业能力。
然而,专家也提醒,特斯拉的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厂商。不同厂商的选择与自身技术能力及发展基因密切相关。特斯拉同时具备机器人研发能力和汽车制造场景的优势,这并非其他厂商所能比拟。对大多数人形机器人厂商来说,高质量的场景数据获取和训练将是一大挑战。
优必选高管也曾表示,AI与人形机器人的融合受限于应用场景数据缺失,应用场景缺乏足够验证。对此,优必选也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寻求与传统消费品行业的合作,探索新的增长机遇。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撬动整个行业,汽车制造领域的率先应用,仅仅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