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宁愿外卖不成,不愿产线受累”的观念,正被一股由新兴力量驱动的时代浪潮悄然改写。数字原生代的Z世代,这群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正逐步完成从“虚拟”到“现实”的华丽转身。他们不再是仅仅活跃在屏幕前的数字身影,而是穿上工装、手握精密工具,深度融入工厂生产一线,成为现代制造业的新生血液,实体经济的匠心传承者,以及人工智能主导的后工业时代的中坚力量。
作为中国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重要发源地,南京在当前谋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将制造业视为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在这场产业升级的宏伟进程中,年轻一代无疑是南京迈向产业强市的最为关键的驱动力量。
是什么样的吸引力,让活跃在南京各大工厂里的Z世代,纷纷选择投身一线,成为备受瞩目的“新蓝领”?
打破“螺丝钉”魔咒:技术导向重塑蓝领价值
与父辈们不同,如今踏入工厂的95后、00后新生代,其工作内容已不再局限于枯燥的流水线操作。他们更多地承担着技术型工种的角色,“技术”——这个关键词,已成为他们在制造业职业竞技场上闪耀的亮点。
23岁的卞志鹏,正是这个新浪潮中的一员。他对机械的热爱从小就根深蒂固,曾拆解重组家中电器,并在数控机床专业技术领域斩获省级奖项。然而,最初他也曾对“流水线”的单调感到担忧。但当他加入南京威诺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后,观念发生了颠覆。企业的高智能化生产线,让他摆脱了“螺丝钉”的身份,取而代之的是“工程师之手”的角色,去挑战实现每一个“异想天开”的定制设计。“上网查资料、请教专家、反复试验,按客户要求装调一台机器,我觉得并不比完成一篇深度创新的论文轻松。”入职三年,他已随心所欲地在中国各地穿梭,甚至护送亲手装调的机床远赴德国和土耳其。
22岁的王驰,刚从辽宁一所大专院校毕业,便选择入职南京福贝尔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吸引他的不仅是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跟随厂长学习宝贵的工艺处理经验。“在这里学到的,都是实实在在属于自己的财富。”
“一技在手,天下无忧”这句古语,在制造业领域得到了生动的诠释。技术,已成为年轻人手中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也是他们在制造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回溯制造业的早期,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如今,制造业正经历着从中低端向中高端、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深刻转型。产业结构日益多元,产品种类丰富,制造业工种充满了挑战与新意,这高度呼唤着一线工人具备更强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快速适应能力。
从横向对比来看,与火热的互联网经济不同,制造业以其强大的实践性和高技术密集度,为年轻人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锻炼平台,极大地增强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江苏星宇芯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硬件工程师许加周,此前在大厂仅负责细分环节,如今能紧跟项目全周期,他深切感受到“成长更快了”。
从“职业鄙视链”到“晋厂真香”:环境与薪酬的多元吸引
曾经,制造业的低薪资、枯燥工作、恶劣环境,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甚至职校生也越来越少选择进入制造企业,导致高素质人才的短缺。然而,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一切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
坐落于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南京聚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这家新材料供应企业,为汽车、高铁、航空航天等领域提供关键材料。其智能车间内,1.800公斤的原料在一小时内就能被高效生产出1.2吨产品,每条生产线仅需两名工人进行巡视监管。
在南京中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恒温恒湿,环境洁净舒适,与过去“脏乱差”的传统制造业形成了鲜明对比。23岁的卞维刚,尽管刚入职一年,已迅速成长为一名车间班长。他看好新能源制造业的前景,并计划在此长期发展。
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颠覆了生产环境,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它们对从业者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显著提升了劳动力的回报。“进厂真香”,正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真实体验。
南京聚隆的工艺工程师罗学淦,每天早上八点半上班,下午五点下班。几年来,他的收入翻了三四倍,足以支撑家庭开销,让妻子安心在家照顾孩子。这位从安徽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毕业的“理工男”,曾短暂尝试房产销售,但最终还是选择回归制造业,因为他更享受与自己热爱的机器打交道。
郑胜男,一位曾是医院临床药师的年轻人,选择离开“体制内的束缚”与“医生的职业高压”,来到栖霞高新区的恒道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她坦言,更看重当下是否过得更好,而工厂“更简单纯粹”的环境,让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工程管理专业的胡超,毕业后直接投身于南京金线金箔总厂,成为非遗传统制造企业的一员。他并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因为他对非遗和传统文化的热爱,驱使他打算长期深耕于此。
麦可思研究院的最新报告显示,服务于人工智能和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其就业薪资表现亮眼。历史数据也显示,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呈稳步增长态势。随着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薪酬水平有望继续攀升。
与此同时,智联招聘的调研也反映出这一趋势:期望在汽车/生产/加工/制造行业就业的大学生比例,已从2022年的6.1%上升至2024年的8.2%,这清晰地表明,制造业正重新吸引着年轻一代的目光,成为他们职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