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5G+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如火如荼,三大运营商在赛道上“角逐正酣”,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依然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这些难题,也正是不少质疑声音的根源所在。
行业挑战犹存:“痛点”与“难点”并存
1. 成本困扰: 尽管在工业5G芯片、模组及网关的价格上,下降趋势已然显著,但其总体成本依然高于中小企业的预期。这种经济上的压力,使得不少企业在引入新技术时,不得不采取“观望”的态度,延迟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2. 应用碎片化与生态不完善: “5G+工业互联网”已在多个领域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但整体而言,其应用场景仍呈现“点状”分布**,距离大规模普及和深度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产业生态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如何实现规模化复制,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工业领域细分行业众多,工业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的深度融合变得异常复杂,这就大大增加了实现规模复制的难度。
3. 沟通鸿沟与标准差异: 中国联通研究院无线技术研究中心总监李福昌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这一挑战:“通信与垂直行业的相互理解仍需加强”。虽然统一的技术标准有助于降低成本,但我们也必须充分考虑行业本身的差异性,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寻找共性的解决方案。
4. 5G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为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需要持续加强有线与无线的融合,以及连接与计算的融合,以提升整体服务的效能。
5. 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多样性与5G标准的冲突: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多样化的系统和标准长期存在,且系统的更新换代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拔除式”替换。因此,在推行5G技术时,通信行业所追求的“统一标准”与工业自动化领域固有的“多样性”之间,产生了显著的矛盾。
破局之道:创新、协同与标准演进
面对上述挑战,行业专家们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 大胆创新与协同发展相结合: 李福昌建议,对于初创或中小企业,应鼓励其更加大胆地引入5G和5G-A,探索新的应用模式。而对于智能化程度已较高的企业,则要审慎考虑如何与现有基础设施进行协同发展,实现平稳过渡和升级。
• 明确目标方向,循序渐进: 在推进5G和数字化转型时,明确其目标方向至关重要。如果目标仅仅定位于生产管理类应用,那么实施的难度相对较低。然而,如果致力于实现核心生产环节的全面数字化、全5G化,那么技术方案的难度和复杂性将大大提升,需要进行综合考量。
• 生态合作,共筑数字化未来: 对于体量较小、缺乏自身规模优势的工厂等中小企业而言,与运营商、设备商、平台厂商等形成协同合作,是降低成本、推动数字化改造的必由之路。 这种生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汇聚资源,共同破解技术难题,加速成果转化。
5G-A:开启5G应用新篇章,拥抱更广阔的未来
值得注意的是,5G-Advanced(简称5G-A)R18标准已于6月18日在上海正式冻结。这将为拓宽5G行业应用带来巨大的助力。
• 体验升级: 5G-A 不仅能满足特定场景下对高质量移动网络的迫切需求,为用户提供更佳的上网体验。
• 场景拓展: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拓宽5G的应用场景,加速5G在各行业的渗透,进一步发挥5G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基于现有5G良好的技术产业和市场发展,5G正进入向5G-A演进的阶段。5G-A实现了10倍速率提升、更大规模连接和更低时延等特性,并且持续扩展了更多融合应用场景。5G-A被视为5G向6G演进的关键中间阶段,它将为5G发展定义新的目标和能力,并为6G的研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未来展望:工业互联网的广阔发展空间
根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白皮书(2023年)》,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已达1.35万亿元。
展望未来,无论是5G、5G-A,还是即将到来的6G,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关键技术,都将成为驱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强大引擎,共同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场由技术驱动的产业变革,正行稳致远,在挑战中不断进化,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澎湃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