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驱动,地方响应热烈,工业领域焕新升级加速
在国家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指引下,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工业设备更新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广东、江苏、上海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式印发了区域性的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同时,贵州、重庆两地也积极推进相关方案的征求意见工作,标志着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的政策落地步伐显著加快。
重点任务聚焦:数字化与绿色化,驱动高质量发展
本轮工业设备更新的核心任务,在于推动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升级,这一点在各地出台的方案中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细化。各地政府结合自身区域特点,为工业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和绿色化升级设定了具体目标和推进路径。
举例而言,浙江省在其《工信领域推动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力争到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90%以上,并且实现大型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到2027年,则计划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的全面覆盖,并新增80家未来工厂和600家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在绿色化升级方面,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布的《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实施方案》中,将绿色装备的推广作为一项核心任务,目标是在2027年前,确保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在生产、用能及输配电等环节使用的设备全部为高效节能的绿色装备。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特约研究员田惠敏指出,数字化和绿色化已成为未来工业发展的前沿趋势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标志。政策导向将强力推动企业加大在这些领域的投入与探索,从而全面提升我国工业的整体竞争力。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补充说,从宏观层面看,工业设备更新聚焦数字化和绿色化,对于构建我国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和现代工业新生态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尽管企业在短期内可能面临较大的数字化和绿色化更新投入,但从长远来看,这将显著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最终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强化保障措施,破解更新难题
“工业设备更新并非简单的“拆旧换新”,它将牵涉到整个产业发展思路、模式乃至路径的深刻变革。” 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胡钰强调。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企业可能会面临设备处置、技术人才短缺以及资金压力等多重挑战,这都需要政策的有力支持和引导。同时,政府部门也需要持续关注企业设备更新的进展,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为了确保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的顺利进行,各地在实施方案中纷纷出台了详细的保障措施,涵盖了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强化标准引领以及加强要素保障等多个方面。
例如,为了缓解企业在设备更新上面临的资金难题,多地采取了财政金融协同的方式,提供了实在的资金支持。《湖北省推动工业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施方案》中便明确规定,对于以生产性设备改造更新为主要内容,且总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投资项目,将按项目生产设备购置额的10%给予支持,最高可达1000万元。
此外,该方案还提出,省级财政将对制造业企业采用直接融资租赁设备方式开展的技术改造项目给予补贴,补贴额度不超过设备融资租赁合同额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计算的15%,补贴期限最长为2年,且单个工业企业每年最高补贴100万元。
田惠敏认为,加大对工业设备更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并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优惠贷款、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轻其经济负担。
展望未来,如何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的保障工作?宋向清建议,在强化标准引领和要素保障方面,各地应着力加强对新型智能装备应用类设备更新的激励机制,并为智能工厂建设的关键要素提供充分保障。同时,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5G通信、边缘计算等前沿技术在先进制造行业的深度融合应用。此外,进一步加快对固废处理和节水设备的更新标准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实现工业设备更新与整个产业体系建设的同步、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