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数控机床的精密舞蹈中,每一次刀具的精准落点,都离不开其“眼睛”——位置检测元件的实时“观察”。这些元件不仅能够精确捕捉刀具与工件的位移和速度信息,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反馈信号,构成闭环控制系统的关键一环,确保机床按照预设 G 代码指令,以极高的精度和效率执行加工任务。
位置检测装置,作为数控机床实现高精度加工的基石,其分类方式多种多样,涵盖了测量方法、信号类型、安装方式以及运动形式等多个维度:
• 按测量方法: 增量式与绝对式。
• 按检测信号类型: 模拟式与数字式。
• 按安装位置及耦合方式: 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 按运动形式: 回转型与直线型。
在这些重要的位置检测元件中,编码器和光栅尺无疑是应用最为广泛、技术最为成熟的两大类。
编码器:旋转轴上的“数字舞者”
编码器是一种典型的旋转式测量元件。它通常安装在被测轴上(例如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随之一起旋转,将轴的角位移转化为增量脉冲或绝对式的数字代码。在数控机床上,编码器常与驱动电机同轴连接,属于间接式测量元件。
根据其内部结构和检测方式,编码器可分为:
• 接触式编码器: 通过物理触点来检测旋转,技术相对老旧,已较少使用。
• 光电式编码器: 利用光信号的变化来检测旋转,是目前数控机床上最主流的类型。
• 电磁式编码器: 通过磁信号变化来检测,在某些特殊环境下有应用。
而按照编码方式,又可以分为:
• 绝对式编码器: 能够直接输出当前位置的唯一数字码,即使断电后也能立即读出准确位置,无需重新“归零”。
• 增量式编码器: 输出的是代表位置变化的脉冲信号,需要通过计数累加来确定当前位置,断电后需要重新定位(归零)。
在数控机床上,光电式增量脉冲编码器因其成本效益和可靠性,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而从其在机床上的具体应用划分,我们可以看到:
• 主轴编码器: 用于检测主轴的转速和位置,对于切削加工的精度至关重要。
• 手持脉冲发生器: 操作人员通过它来手动控制机床的移动,常用于调试和手动操作。
• 分度头编码器(角度编码器): 用于精确控制分度头的旋转角度。
• 刀架编码器: 用于检测刀架的定位精度。
• 伺服进给编码器: 连接在伺服电机轴上,用于反馈直线轴的位移和速度信息。
全球编码器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49.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10.1%。美国作为编码器解决方案的主要销售国,拥有霍尼韦尔、罗克韦尔自动化、海德汉等知名制造商。而中国,凭借汽车制造业庞大的需求以及工业4.0的快速发展,已成为编码器重要的消费市场,尽管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与国际巨头相比仍有提升空间。
光栅尺:直线运动的“尺子”
光栅尺,即光栅线位移传感器,是实现直线位移精确测量的关键。它巧妙地运用光栅原理,将直线移动量转化为精确的数字显示和自动控制信号。在金属切削机床和CNC加工中心的位移控制环中,光栅尺的身影不绝于缕。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光栅尺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
• 按材质: 玻璃光栅(高精度)与钢光栅(耐用性强)。
• 按测量原理: 绝对式与增量式。
• 按扫描方式: 成像扫描与干涉扫描,后者通常能实现更高的精度和倍频细分。
• 按防护性能: 封闭式光栅尺(防护性好)与开放式光栅尺(安装灵活)。
目前,增量式光栅尺因较低的成本和简易的技术要求,占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然而,绝对式光栅尺以其开机即读、无需归零的优势,以及能够提供永久不变的参考坐标,正在展现出更快的增长速度,并被认为是未来光栅尺发展的重要趋势,有望逐步取代增量式在精密数控机床上的应用。
光栅的核心在于其等间距且刻线清晰的光栅刻线,其制造精度可达微米级甚至亚微米级。无论是成像扫描原理(通过透射光调制信号)还是干涉扫描原理(利用光衍射和干涉生成信号),都旨在将微小的位移变化提炼成可识别的电信号。
• 增量式光栅尺的测量原理是通过调制摩尔条纹并计数、细分来获得位移变化量,通过设定参考点来确定绝对位置。
• 绝对式光栅尺则在标尺光栅上刻划带有绝对位置编码的码道,读数头直接读取码道信息即可获知精确位置。
发展趋势:更高精度、更智能的测量
总结来看,无论是编码器还是光栅尺,都在朝着更高精度、更强抗干扰能力、更便捷的集成性方向发展。尤其是在精密数控加工领域,绝对式编码器和绝对式光栅尺的普及是大势所趋,它们极大地简化了控制系统的设计,提高了机床的自动化水平和加工效率。未来,这些“眼睛”将继续为数控机床的精准运行保驾护航,为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