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工业领域正迎来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深刻变革,而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AI技术,正是这场变革中的核心引擎。然而,尽管前景光明,但大模型与工业场景的深度融合之路并非坦途,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面临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挑战。
工业融合的现状与瓶颈
首先,基础通用大模型占据市场主体,专业化工业大模型尚待培育。目前市面上可见的大模型多是面向通用场景设计的,其强大的能力毋庸置疑,但要深入到工业生产的特定环节,如精密制造、流程控制、设备诊断等,它们往往显得“水土不服”。工业领域独有的专业知识、操作规程、安全标准等,都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和适配,才能形成真正服务于产业的“工业大模型”。如今,这类专业化、定制化的模型供给仍然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工业生产对精细化、专业化AI能力的需求。
其次,工业大模型的应用分布零散,标准化应用范式有待建立。尽管已有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将大模型应用于图像识别、数据分析等环节,但这些应用往往是孤立的、点状的,缺乏系统性、体系化的设计。一个成熟的工业AI应用范式,应该能够将大模型的能力贯穿于研发、生产、检测、运维等全流程,形成相互联动、协同增效的整体解决方案。目前,这种标准化的、可复制的工业大模型应用模式尚未形成,限制了其规模化推广和价值发挥。
最后,构建底层的工业预训练大模型门槛高,头部企业引领作用待强化。工业大模型的研发,尤其是面向特定工业领域进行预训练,需要海量的、高质量的工业数据,以及深厚的AI技术积累和强大的算力支撑。这使得大部分企业望而却步,只有少数具有雄厚技术实力和资金投入的头部企业,才具备开展自主研发的能力。这种“头部垄断”的局面,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创新活力和多元化发展。
破局之道:系统性策略引领工业AI新篇章
针对以上挑战,为了更有效地推动大模型与工业场景的融合,我们提出以下系统性策略:
一、聚焦工业场景,深化模型技术攻关。
应积极梳理大模型在工业场景中的共性技术需求,将重点放在提升模型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实时性——这正是工业生产对AI技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要求。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等各方力量紧密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关。具体措施包括:扩大工业场景下的高质量模型训练数据集,构建覆盖不同工业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规则集,以及持续优化模型训练算法,以显著提升国内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能力。
二、汇聚数据资源,构筑工业AI数据基石。
数据是AI的“燃料”,高质量的工业数据是训练强大工业大模型的关键。为此,需建立规模化的工业大模型训练数据资源池。这需要组织模型供给方和需求方企业及研究机构,共同制定统一的工业大模型训练数据规范和测试标准。可以依托现有的标准化数据平台,搭建专门的工业大模型语料库,并建立科学的数据管理和流通机制。通过设立资金补贴、税费减免、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国内中大型制造业企业积极开源共享生产运行数据,从而汇聚成一个涵盖国民经济重点工业领域的全面数据资源池,为工业大模型的训练和测试提供坚实的数据保障。
三、完善评测机制,量化工业AI的价值。
为了确保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效果,亟需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业领域性能评测机制。应由权威机构牵头,协同各行业需求方,构建标准化的工业领域知识问答测试集,以提高评测的效率和结果的可信度。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效的评测机制,定期对大模型在知识能力、稳定性、安全性等关键性能进行评估。同时,应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数据要素的分布变化,动态优化评测指标,确保评测体系能够持续有效地指导大模型赋能新型工业化进程。
四、推动试点示范,打造工业AI应用标杆。
针对当前工业场景碎片化的特点,应着力整合碎片化的应用需求,提炼出以产品智能辅助设计、精细化质量检测、智能化供应链管理等为代表的典型大模型工业应用场景。明确这些场景下对大模型的量化需求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建立相关的行业标准。建立模型供给方与企业应用方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促进形成若干大模型研发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最终,建设一批具有标杆性、示范性的工业大模型应用案例,为其他企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加速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和深化应用。
通过上述系统性的策略,我们可以逐步克服当前面临的挑战,充分释放大模型的潜力,推动其在工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为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注入强劲动力,迈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