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行业深度分析:驱动中国制造业智能升级的核心引擎

   2025-11-05 工业品商城4
核心提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作为现代工业自动化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设备,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驱动着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其稳定、可靠的控制能力,使其成为工业装备、生产系统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大脑”。一、 PLC:工业自动化的基石1. PLC的定义与构成PLC是一种先进的工业控制装置,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作为现代工业自动化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设备,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驱动着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其稳定、可靠的控制能力,使其成为工业装备、生产系统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大脑”。

一、 PLC:工业自动化的基石

1. PLC的定义与构成

 PLC是一种先进的工业控制装置,它通过将指令存储在可编程存储器中,实现逻辑运算、顺序控制、计时、计数及计算等功能,并利用模拟或数字输入/输出(I/O)组件,精确控制各类机械设备和生产过程。

PLC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

• 中央处理器(CPU): 作为PLC的控制中心,CPU通过内部总线(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与存储器及接口模块协同工作,决定着PLC的处理速度和整体效率。高性能CPU是实现复杂控制逻辑和高效率运行的关键。

• 存储器: 负责存储系统程序、用户自定义程序以及程序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存储器的容量和速度 directly 影响PLC能处理的任务复杂度和响应时间。

• 输入/输出(I/O)接口: 这是PLC与外部设备(如传感器、执行器、操作面板等)通信的桥梁。I/O接口允许PLC接收来自外部的信号(输入),并向外部设备发出控制指令(输出)。PLC的I/O点数是选择和配置PLC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 电源模块: 为PLC的各个组件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2. PLC的工作原理

 PLC的工作原理可概括为“扫描”:CPU不断地读取输入信号,根据存储在其中的用户程序进行逻辑判断和运算,然后根据运算结果输出控制信号给外部设备。这个过程周而复始,确保了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二、 行业市场发展现状:稳健增长,韧性显著

1. 市场规模

 中国PLC市场在过去五年中展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尽管2019年受到宏观经济放缓和贸易摩擦的影响出现短暂下滑,但受益于制造业产业升级、高端装备需求提升,以及2020-2021年口罩机等应急设备需求的强劲拉动,市场规模迅速回暖。2022年,尽管面临疫情反复的压力,中国PLC市场规模依然达到了150.91亿元,显示出强大的市场韧性。整体来看,2018-2022年,中国PLC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5.61%。

2. 供应情况

 PLC作为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主流产品,凭借其安全可靠、解决方案完善的特性,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工业企业的青睐。技术的进步催生了PLC产品在模块化水平和通用基础产品生产自动化方面的提升,使得中国PLC行业的产量近几年快速增长,从2019年的4337.5万个增长至2022年的7161.6万个。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PLC的产量增长差异中,出口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中国PLC产品在通用基础领域的性价比优势日益凸显,其在全球中低端市场的竞争力显著增强,出口量高速增长。

 与此同时,我国的PLC进口量也保持稳定增长。这主要源于国内高端PLC产品供应的不足,以及下游传统及新兴行业对高性能PLC需求的持续增长,推动了进口量的稳步提升。

3. 需求情况

 PLC的应用场景极为广泛,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满足逻辑、顺序、计时、计数与计算等多种控制需求。自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问世以来,尽管基础结构变化不大,但零部件的技术提升和应用领域的拓展使其市场地位日益巩固,已成为现代工业自动化三大支柱之一。

 当前,工业自动化正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工业计算机(IPC)因其高速数据传输、高稳定性、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该领域。PLC与IPC的协同应用,能够更好地满足电力自动化、钢铁冶金、石油化工、医药食品、机电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等众多工业领域的自动化需求。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作为“工业界大脑”的PLC,在保障工控产业链安全、推动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方面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市场需求持续而强劲。

三、 行业细分市场分析:结构优化,国产品牌崛起

根据I/O点数,PLC可细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PLC。

1. 小型PLC:国产化率加速提升

• 定义: I/O节点低于256点,体积小、价格低,适用于小型设备单功能控制。

• 市场特点: 下游主要面向OEM市场。近年来,中国本土品牌在技术水平、性价比、定制化开发能力等方面显著提升,正加速抢占中低端OEM市场份额。

• 疫情影响与机遇: 2020年疫情爆发期间,口罩机需求的爆发为小型PLC国产品牌提供了宝贵的进口替代机会。凭借高性价比、快速响应和良好服务,国产品牌在挤占外资份额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2022年外资品牌供应紧张缓解,对国产品牌市场份额有所冲击,但大部分份额得以保留,国产化率较2021年进一步提升。

2. 中大型PLC:OEM与项目型市场并存

• 定义: I/O节点介于256至2048点(中型)或高于2048点(大型),具备通信、模拟量功能,性能优越,适用于大型控制系统或分布式控制系统。

• 市场占比: 国内中大型PLC市场约占整体市场的一半。

• 下游需求变化: 传统上,OEM市场和项目型市场各占约50%。但近年来,得益于电池、电子及半导体等下游OEM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中大型PLC的OEM市场占比逐步提升,从2017年的50.3%增长至2022年的56.4%。

四、 行业竞争格局:外资主导,本土奋起直追

当前,中国PLC市场整体仍由国外龙头企业主导,但中国本土企业在特定市场领域已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 市场集中度: 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其中欧系和日系品牌占据主导地位。

• 市场划分:

• 中大型PLC市场: 欧美厂商占据优势话语权。

• 中小型PLC市场: 日系、台系以及本土厂商是主要参与者。

• 本土品牌优势: 近年来,国产小型PLC凭借高性价比、更短的交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以及定制化开发能力,在中低端工业自动化市场逐渐蚕食外资份额。新能源自动化设备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疫情初期海外供应链的阻碍,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

• 品牌份额分析:

• 区域品牌份额: 欧系品牌在华市场份额稳步提升,从2017年的45.96%增至2022年前三季度的49.04%,保持垄断地位。日系品牌份额有所下滑,而内资品牌份额提升明显,从3.14%增至8.61%。台资和美系份额相对稳定。

• 企业品牌份额: 西门子、欧姆龙和三菱是中国PLC市场的前三大品牌。其中,西门子长期处于一家独大地位,其市场份额稳定在42%-46%之间,且近三年份额不降反升。

结语

 PLC行业作为中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正迎来持续发展的黄金时期。尽管外资品牌在高端市场仍占主导,但本土企业在细分市场特别是中低端市场的崛起,以及整体产销量的稳健增长,都预示着中国PLC产业正朝着更加多元化、自主化、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