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的深入应用,正推动装备制造企业突破传统产品销售的界限,迈向更具附加值的“工业服务”新领域。在陕西西安,一家装备制造企业园区就创造性地借助工业互联网技术,打造了一个集“工业医生”和“能源管家”双重身份于一体的能源互联岛。
远程“诊断”:工业互联网下的“移动医生”
• “千里眼”与“顺风耳”: 曾经遥不可及的设备运行状态,如今在能源互联岛上尽在掌握。一台远在数千公里外的设备,无论运行状况、参数是否正常,抑或是哪个关键部件出现问题,都能被第一时间发现和诊断。
• “全身体检”与“精准把脉”: 能源互联岛的大屏幕上,约50条实时数据如同详细的“体检报告”,如实地展示着远在广东湛江的高炉鼓风机组的运行情况。每三秒钟一次的数据刷新,相当于Completing for each machine a comprehensive three-second physical examination. 屏幕前的“工业医生”团队,能够基于这些数据进行精准的“把脉”。
• 24小时的保障: 园区内,31名工程师轮班值守,为目前已服务的361家企业的2218台设备提供全天候的技术保障。
• 降低成本,预知风险: 陕鼓动力远程服务工程师尚永博表示,这套系统能够有效地降低用户的维修成本,节约约5%至8%。而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提前预知风险”。
“5G+工业互联网”:构筑强大的故障预测能力
• 专家系统与数据比对: 依托**“5G+工业互联网”技术,并融合数千套大型设备的历史运行数据,工程人员构建了上百种故障模型。通过实时数据与这些模型的比对,能够精准预测机器可能发生的故障。
• “机器的‘感冒’预警”: 陕鼓动力数智化公司总经理李勇将机器比作人,指出机器在出现明显故障前,其某些“生理指标”会发生细微变化:“机器就和人一样,在感冒发烧之前,它的一些生理指标可能会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但这个时候人可能是无感的,这就需要我们提前去预测,预知机器可能会发生的一些病症。那这块就离不开我们的专家系统和检测的一些传感器等设备。”
• 传感器:设备的“健康监测仪”: 生产硝酸的硝酸四合一机组,即使在总装阶段,其内部已安装至少100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如同为设备穿上了“健康监测仪”,将实时数据通过外接传输设备上传至远程监测系统。
能源互联岛:园区“能源管家”的角色
• 多元化能源供给,绿色智能厂区: 除了为产品提供远程诊断,“能源互联岛”还承担着对厂区的能效管控任务。这个绿色智能厂区,能源供给方式多样,包括传统的天然气,更引入了绿色的地热、光伏。
• 变废为宝的能量利用: 甚至连企业的污水回收和普遍应用的空气压缩机,都能被用来提供能量。例如,空气压缩机的余热可以被转化为循环水,经过热泵加热后用于室内供暖。
• 最优化的能源组合: 能源互联岛依据实际需求,综合考虑成本、天气等因素,为园区决策出一套最经济的能源利用组合方案,从而实现企业的降本增效和环保效益的提升。
• 显著的环保效益: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宏安表示,自2017年建成投运以来,能源互联岛已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400多吨。若算上其销售的智能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每年节约标煤约6100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6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