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点题: 工业互联网,作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神经网络”,正在深刻重塑中国制造。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超过340家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5G+工业互联网””项目突破1万个,2023年核心产业规模预计达1.35万亿元,这一成就背后,是技术革新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惊人飞跃。
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的联系: 如果说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空气与水”,那么工业互联网则是赋能“实体经济”的强大引擎,它将信息技术的先进理念和应用,深度融合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更智能、更高效、更灵活的生产方式。
河北车企的“5G-A”奇迹:一分钟一辆车,柔性生产新标杆
在河北省保定市,一辆汽车生产线上正在上演着科技的奇迹。依托**“5G-A汽车柔性生产线”,昔日复杂的生产流程被极大地简化,机械臂以惊人的速度精准协同,整车厂实现了一分钟生产一辆车的卓越效率。
解密“5G-A”: 总台记者深入现场,揭开了这一“黑科技”的神秘面纱。精工自动化5G-A工业互联网实验室负责人黄晓笠介绍,该生产线部署了9个5G-A基站。5G-A(5G Advanced)作为 5G向6G演进的关键迭代版本,其核心优势在于**“极低时延”和“极高可靠性”。
“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协同: “整个线体的控制核心,信号通过5G-A基站发送到执行器,整个系统就像人的神经系统,指挥着机械臂协同工作。”黄晓笠打比方道。为实现机械臂如“手指”般灵活的响应,需要通信网络具备极高的响应速度。目前,该生产线已验证5G-A的时延仅为4毫秒,稳定性能高达99.999%。
4毫秒的惊人速度: 4毫秒的概念究竟有多快?黄晓笠解释:“人眨一次眼的时间大约是0.2秒。在这个时间里,我们的设备之间已经完成了50次通信。”正是这种毫秒级的响应速度,支撑了每分钟一辆车的快速生产。
柔性生产:应对市场变化的关键武器
“一分钟一辆车”的背后,是数字技术迭代革新带来的效率提升。而5G-A技术更在“柔性生产”方面展现出强大优势。
传统有线模式下,车企每年更新车型,产线改造需要重新布设线缆,工程复杂且耗时耗成本。而引入5G-A技术后,只需为新设备外挂一个终端即可直接入网,极大地缩短了改造时间和成本,让生产线能够迅速适应新车型、新需求的快速变化。
未来展望:5G-A普及,赋能千行百业
总台记者在总装车间看到,繁忙的流水线已为5G-A技术的广泛应用做好准备。未来,5G-A技术将在整车及零部件制造领域大规模应用,赋能更加高效、智能的柔性制造。
专家普遍看好5G-A技术的普及应用,并期待它能进一步延伸到更多工业生产的核心环节,彻底改变传统工业的面貌,让未来工业变得更加智能、高效,并为中国制造的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