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灯塔工厂”代表着行业的最高水平,是行业前沿技术的集中展示。我国已建成62家“灯塔工厂”,而位于湖南长沙的三一重工18号工厂,凭借其在重工行业内的卓越表现,成功入选全球重工行业的“灯塔工厂”。这个被称为“聪明”的工厂,究竟有多“聪明”?在这里工作的工人们又有哪些不一样的体验?
智慧生产线:45分钟,一台泵车“呼之欲出”
对于泵车生产而言,时间就是效率,效率就是生命。在三一重工18号工厂,最快45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泵车的惊人速度,让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都为之震撼。
三一重工18号新品焊接班班长杨松林介绍:“像这台49米的泵车,我们整个工位6个人,在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它安装完成。”这种高效的生产节奏,离不开工厂全面的数字化升级。
AGV引领“点对点”物流,解放工人找料烦恼
“对于我们装配工人来说,最麻烦的事莫过于找料和取料。”曾经,工人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工厂里穿梭,寻找所需的零部件。
如今,在18号工厂,“寻料难”已成为历史。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小车担当起了重任,它们能够实现点对点配送,将所需的零部件精准地送达指定的工位。这不仅极大地节省了工人的体力,更让他们可以专注于核心的安装工作,效率得以倍增。
数字化电弧跟踪:机器人拥有“火眼金睛”
在焊接环节,精准的机器人技术是提升效率和质量的关键。三一重工18号工厂的转台焊接工作岛,通过引入数字化电弧跟踪技术,赋予了焊接机器人一双“火眼金睛”。
杨松林自豪地介绍:“这相当于给机器人装上了‘眼睛’,焊枪可以自己去寻找锁定,并跟踪焊点,实现连续性的焊接。这项技术在行业内还是首创,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效率和质量。”这项创新技术,让焊接过程更加精准、稳定,减少了人为误差,确保了产品的高品质。
数字孪生赋能,阀块生产全流程可追溯
工厂的“聪明”之处不止于此。在阀块生产中心,这个被比喻为“泵车心脏”的关键部件,正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前所未有的智能化管理。
屏幕上显示的画面并非简单的视频监控,而是实时同步的数字孪生场景。它能够精准呈现163种阀块从订单生成到最终入库的全流程生产状态。这意味着,每一个阀块都拥有一个与其物理实体同步运转的数字“孪生体”,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见,可追溯、可管理。
员工角色转变:从技术者到问题解决者
数字化转型不仅改变了生产流程,更深刻地影响了工人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杨松林感触颇深:“我们的员工不再像传统那样,只专注于自己的技术。数字化转变之后,更多地是让我们头脑要动起来,更多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
这种转变,意味着工人将从单纯的操作者,升级为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者”,他们需要运用数字化工具去优化流程、提升效率,进一步推动工厂的智能化发展。
“三一挖掘机指数”:洞察行业脉搏的“晴雨表”
走进“灯塔工厂”,一个巨大的屏幕格外醒目。屏幕上闪烁的每一个光点,都代表着工厂出厂的设备在实时作业的状态。这些数据汇聚起来,形成了“三一挖掘机指数”**,成为了业内工程行业的一张“晴雨表”。
“我们还是挺自豪的。”工人们用自己的辛勤付出,为行业发展提供着宝贵的数据支撑,也见证着中国制造的智能升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