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加速智能化升级:夯实基础,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5-09-03 工业品商城158
核心提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正明显加快,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成为核心驱动力。据统计,各地已累计建成了近800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尽管智能制造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建设制造强国的终极目标相比,仍存在显著的优化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加强弱势环节研发、夯实基础领域以及推进全产业链条同步发展方面,仍需付出更多努

 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正明显加快,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成为核心驱动力。据统计,各地已累计建成了近800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尽管智能制造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建设制造强国的终极目标相比,仍存在显著的优化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加强 弱势环节研发夯实基础领域 以及 推进全产业链条同步发展 方面,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智能制造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它被视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 主攻方向,核心原因在于其能够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重塑中国制造的新优势。随着低成本制造模式的优势逐渐减弱,智能制造通过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 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自学习 等高级功能。这些能力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显著提升了制造业的 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因此,智能制造不仅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更是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建设数字中国不可或缺的关键路径。

 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网络大国,我国在发展智能制造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 良好基础。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拥有全球最齐全的产业门类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这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 发展空间。同时,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壮大涌现出一批领军企业,尤其在 大数据、人工智能 等前沿技术领域具备领先的技术能力。在商业模式创新和应用服务方面,我国更拥有明显的优势,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 技术基础。目前,我国智能制造领域已涌现出如 虚拟验证、共享制造 等创新场景、解决方案和新模式,新型制造模式正从概念框架走向 落地实施,智能制造的 国际合作 也在持续深化。

然而,我国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存在 发展水平不均衡 的突出问题。

 首先,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不均衡。尽管发展智能制造所依赖的 工业互联网平台 发展迅速,但 工业软件、关键基础零部件、关键工艺 等核心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问题。例如,在 机床、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底层操作系统、嵌入式芯片 等关键领域,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亟待 补齐短板,夯实 底层技术基础。这需要我们集中力量打好 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的攻坚战,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其次,智能制造主体发展水平不均衡。我国制造业本身就存在发展水平差距。一些企业已深度融合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部分企业刚实现工业自动化,甚至还处于大规模制造的机械化阶段。这要求我们采取 并行发展 的策略,既要加强对传统制造的 “补课”,也要在新一轮升级中 “加课”。尤其对大量中小企业而言,由于 转型意识不足、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 等因素,在智能制造方面面临“ 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 ”的困境。因此,需要加强 示范引领,注入更多资源,推动搭建 资源和能力共享平台,并针对中小企业 共性需求 推出 轻量级、低成本、标准化 的解决方案,以带动其加快智能制造步伐。

 需要强调的是,智能制造应被视为 手段而非目的。不能为了追求“智能”而盲目上马项目。在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下,如果缺乏 分类施策 或未能解决 基础不强 的问题,贸然进行智能升级,将可能出现 投资巨大却难达预期效果 的情况。当前,诸如工业4.0、企业上云、边缘计算、深度学习等与智能制造相关的概念和技术繁多,可能会让许多企业感到眼花缭乱。因此,企业应 立足实际,本着 长远规划、逐步实施、重点突破 的原则,稳步推进。通过“ 鼎新 ”带动“ 革故 ”,才能扎实提升整体的智能制造水平。

 总而言之,我国制造业正站在智能化升级的关键时期。通过聚焦核心技术突破,着力解决发展不均衡问题,并引导企业理性规划、稳步推进,必将为建设制造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