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工业软件:点亮“软件定义的工业”,加速制造业迈向“智造”新时代

   2025-09-23 工业品商城3
核心提示: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坚实支柱和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拥抱变革。过去,以图纸、工艺、说明书定义产品功能和生产流程的“工程惯例”使得产品一旦定型,调整其功能便异常困难。然而,随着人工智能(AI)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数智化改造”(“智改数转”)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形成了触及现实生产力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坚实支柱和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拥抱变革。过去,以图纸、工艺、说明书定义产品功能和生产流程的“工程惯例”使得产品一旦定型,调整其功能便异常困难。然而,随着人工智能(AI)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数智化改造”(“智改数转”)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形成了触及现实生产力的强大驱动力。

 其中,被誉为“现代工业之魂”的工业软件,正经历着一场颠覆式的重塑。它不仅打破了过去“以装备为核心的工业”的历史,更将加速推动我国工业体系从**“软件定义的工业”转型,进而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工业生产的“智慧化”飞跃:从机械臂到工业操作系统

 想象一下,在北京房山的一间电力装备企业智能生产车间,一台银色机械臂如同拥有“火眼金睛”,能够流畅而精准地完成工件抓取、定位、固定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这一切的丝滑流畅,得益于背后强大的3D机器视觉技术,它赋予了机械臂“看”和“思考”的能力,得以在复杂且无序的物料堆中,精确识别并调整工件的朝向,实现高精度的智能化生产。

 这与传统车间工人需要徒手挑选、包装火花塞、螺钉等来料无序的工件形成鲜明对比。传统的模式不仅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良品率也难以稳定。而如今,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特别是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定位算法以及智能机械臂避障和轨迹规划算法,使得机器能够有效识别、定位目标,并智能避开障碍物,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

 支撑这一切“丝滑”运行的,离不开国产工业操作系统的功劳。一个高适配、高可靠性的工业操作系统,为工业应用软件提供了坚实运行环境,能满足工业母机、工业机器人等对高实时、高精度控制的需求。

 正如东土科技产品战略总监周爱平所言,从传统工厂迈向智能工厂、未来工厂,开放的工业操作系统至关重要。它如同一个“统一底座”,向下连接各类设备和信息系统,汇聚丰富数据;向上则能打通各类应用系统,让不同的生态企业在其之上开发丰富的工业App,满足企业按需选择的需求。

 这种由数据驱动、全面智能化的模式,正在逐渐取代过去单点智能化、边试边用的模式。目前,我国已建设近万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通过智能化改造,产品研发周期显著缩短,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不良品率得到有效控制。

工业AI:为“智造”扫清障碍,传承制造智慧

 在拥有最庞大、最完整的工业企业集群与产业链的中国,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仍面临诸多现实阻力,例如系统软件的开放性差导致“信息孤岛”与“数据雾霾”,以及“启动难”和“工业知识积累难”等问题。这使得许多企业仍在依赖“师傅经验”进行现场操作和控制,一旦观察不仔细,就可能面临生产风险。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冲击波”已深刻传导至工业界,引领工业系统从“互联”向“智慧”升级。特别是工业人工智能(Industrial AI)**的出现,为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扫清了诸多障碍。

 工业系统的智能化正沿着“本地的智能化”与“连接的智能化”两个方向延伸。前者得益于设备智能化、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信息与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工业系统提供了大数据环境与强大的计算能力。后者则通过工业互联网**,打通了设备、人、服务之间的连接,改变了工业设计与制造流程。

 工业互联网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实现了多维度的生产监控与智能优化;而人工智能,则能更深入地挖掘和分析数据,提供更精准的决策支持与预测。

 依赖师傅传授的制造现场经验,正逐步被数字世界所替代。工业人工智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宝贵的制造知识与经验智慧,转化为可被数字世界理解的模型和算法。这些模型在数字世界中不断吸收新数据,持续运行、迭代和优化,从而以更精准的方式辅助人类做出决策和执行任务,解决现有难题,并为未来的智能化变革与创新驱动新的可能。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