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制造的领军者,以其精湛的技术和高端的产品享誉世界。然而,高昂的采购和使用成本,尤其是对于占日本企业绝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SMBs)而言,正成为其推广和应用机器人的一大阻碍。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品牌的崛起,也正从根基上动摇着日本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霸主地位。为了应对这一双重挑战,日本机器人巨头们正开始放下往日的“小气”,迈向信息共享的新时代。
高昂成本:阻碍中小企业拥抱“智能制造”
日本工业机器人以其卓越的性能和稳定性赢得了市场,但其高昂的售价却让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据了解,一台工业机器人的采购成本高达4500万日元(约合30万美金),这对于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前期投入。要知道,在日本,超过99.7%的企业都属于中小生产企业,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有潜力成为机器人用户的企业,正因成本问题而无法迈出自动化转型的步伐。
更令人费解的是,一边是发达的制造能力,一边是昂贵的使用成本,这似乎存在着“供需不匹配”的矛盾。长期以来,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厂商,特别是如发那科(Fanuc)这样的行业巨头,对自家产品的技术文档和资料采取了极为封闭的态度。购买一台二手的发那科机器人,可能需要支付1万美金的授权费用,以更新其所有者信息。若选择不支付这笔“保护费”,用户将面临失去厂家技术支持、软件升级、维修配件供应,甚至连使用说明书都难以获取的窘境。这种“垄断式”的服务模式,进一步推高了机器人的实际使用成本。
市场份额下滑:中国力量的崛起
发那科的“小气”曾有其底气,截至2017年,其年销量已攀升至50万台,稳坐全球销冠宝座。然而,风水轮流转。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品牌的崛起,正以惊人的速度蚕食着日本企业的全球市场份额。曾经高达70%的市场占有率,如今已下滑至40%左右。中国企业不仅在产量上迅速追赶,更在通过降低成本、提供更灵活的服务来吸引客户,对日本厂商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策略转变:“共享数据库”开启“成本改革”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成本瓶颈,日本机器人制造商终于开始转变策略。以发那科(Fanuc)和电装(Denso)为首的一组知名工业机器人制造商,正携手创建一项共享信息数据库。这标志着日本工业机器人行业迈出了“放下身段”的关键一步。
该数据库由机器人工业基础技术协同创新合作伙伴关系 (ROBOCIP) 开发,成员包括了发那科、电装、松下控股、安川电机、川崎重工、爱普生和三菱电机等一系列重量级企业。新系统预计于2024年公开亮相,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信息的免费共享,使中小企业能够免费访问机器人规格、操作和软件的基本信息。
降本增效:释放生产力新动能
ROBOCIP的这一举措,旨在从根本上降低企业引入和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成本。在机器人部署过程中,选型和操作培训往往占据了总成本的一半。通过共享数据库,企业将能更便捷地获取如何操作和调整机器人的信息,从而快速完成选型,并大幅减少引入机器人的工作量。
ROBOCIP预估,该数据库的使用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多达60%的成本,将一台机器人的总投资削减至2000万日元以下。这意味着,曾经遥不可及的“智能制造”,将有可能触及到更多日本中小企业。
展望未来:全球竞争与合作并存
日本工业机器人制造商的这次策略性转变,不仅是对成本困境的主动回应,更是对中国竞争压力下的战略调整。通过信息共享,日本企业试图在新的全球竞争格局中,重新找回市场优势,并为全球中小企业提供更易于获得的技术和解决方案。
此次信息共享数据库的建立,预示着工业机器人行业正从过去的“闭门造车”转向更加开放、合作的模式。这不仅有利于日本本土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可能对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在激烈的全球竞争面前,技术的开放与共享,或许正是通往更高生产力和更广泛市场覆盖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