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器人执行器的力控技术领域,市面上的主流方案归结为两大类:电流环力控和传感器闭环力控。这两种方式在实现原理、性能指标、适用场景及成本上存在显著差异,深刻影响着机器人的柔顺化和智能化水平。
一、 电流环力控:常规的低成本解决方案
电流环力控是一种相对容易实现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力控方式。它主要通过直接调节电机内部的电流大小来控制力矩输出。在运动伺服系统(通常包含电流环、速度环和位置环)中,电流环作为最内层的 PID 调节闭环,其核心任务是使输出电流尽可能接近设定值。伺服电机将接收到的电压信号转化为转矩和转速,并通过内置编码器进行反馈,完成基础的闭环操作。
1. 工作原理与局限:
电流环力控的核心在于提升输出电流的稳定性,通过正负反馈接入处理环节,汇总、分析并修正信号,以实现运动控制。然而,在对外力进行感知时,其机制存在先天限制:当外力矩施加到连杆上并试图推动减速器反向转动时,由于减速器内部的静摩擦力存在,电机电流环不会立即感知到这一变化。必须将外力矩增大至超过减速器的最大静摩擦力,减速器才开始转动,并带动电机转子运动,此时电流环方程才得以“感知”到外力矩。
这种“隔层传递”的机制,导致电流环力控的响应速度相对较慢,并且精度受限于机械结构的静摩擦力。其力控精度通常在 5% - 15% 的范围内,使用一段时间后,机械磨损还会进一步导致精度下降。此外,它运动速度较慢,且通常不能实现反向传动,难以满足一些对性能要求更高的应用场景。
2. 适用的场景:
尽管存在局限,电流环在特定场景下仍有其价值。它适用于**直驱电机或减速比较小(< 10)**的应用。典型的应用包括:
• 小型阻抗控制的人机交互机械臂: 在此类应用中,对力的感知和响应精度要求相对较低,而成本和易实现性更为重要。
• 小型四足机器人: 对于一些对运动精度要求非极致,但需要一定力反馈的场景。
3. 电流环的分类:
根据实现方式,电流环力控又可细分为:
• 开环力控: 机器人直接处于力矩模式,电机主要提供运动所需的重力、摩擦力、惯性力等,用户只需施加很小的外力,机器人便可按照所需轨迹运动。
• 闭环力控: 存在一个力反馈回路,通过算法估算用户的牵引力矩,并利用阻抗控制策略输出辅助力矩,帮助用户拖动机器人,完成示教等任务。这种方式对机器人建模和系统辨识的精度要求较低。
二、 传感器闭环力控:高性能与高精度的选择(以六维力/力矩传感器为代表)
与电流环力控的被动感知不同,传感器闭环力控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能够直接、实时地感知外部施加的力量和力矩。其中,六维力/力矩传感器作为关键的感知设备,在实现高精度、高响应速度的柔顺控制方面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
1. 直接感知,快速响应:
与电流环需要绕过减速器静摩擦力才能感知力矩不同,六维力/力矩传感器能够将施加在连杆上的外力“直接传导至自身”。这意味着,无论是微小的触碰还是较大的推力,传感器都能迅速且准确地检测到,从而实现远高于电流环的响应速度和精度。这种“对电流波动都能感觉到”的感知能力,为实现精密的力控和自适应柔性控制奠定了基础。
2. 高精度与性能优势:
传感器闭环力控方案,特别是基于六维力传感器的方案,在精度和力控制性能上远超电流环。它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力感知和控制,完全独立于机械传动链中的磨损和静摩擦力,确保了控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对于需要高精度要求、快速力反馈以及对交互力有明确预设的应用场景,传感器闭环力控是更为出色的选择。
3. 场景适用性:
• 高精度协作机器人: 需要精确地感知和控制与人类的交互力,确保安全与高效。
• 工业自动化: 在装配、打磨、焊接等需要精细力控的任务中,高精度传感器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
• 人形机器人(未来展望): 如前所述,在复杂的动态交互和精细操作中,六维力传感器将是赋予人形机器人“灵巧之手”的关键。
通过这样结构化的调整和细节的充实,文章能够更清晰地对比两种力控方式,突出六维力传感器的技术优势,并为后续章节(如传感器在人形机器人等应用中的前景)提供更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