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增长核心引擎的当下,一项项精准而有力的税收政策正为企业研发插上腾飞的翅膀。其中,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作为一项长效性的制度安排,早已深入人心,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激励着中国企业不断突破技术瓶颈,迈向创新前沿。
普惠性与深化:加计扣除政策的广度与深度
这项政策的普惠性体现在其广泛的适用范围。除烟草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娱乐业等特定行业外,我国绝大多数行业的企业都能享受到这项重磅的税收红利。这意味着,只要企业积极投身研发,便有机会获得税收上的显著减免,从而将更多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之中。
在加计扣除的具体操作层面,政策的优惠力度也在不断增强。按照此前的规定,企业在研发活动中发生的、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研发费用,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还可以额外享受100%的税前加计扣除。而对于形成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也能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进行税前摊销。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也有效提升了研发投入的回报率。
聚焦关键领域:集成电路与工业母机迎面而来
本次发布的相关《公告》,更是将这一扶持政策的精准度和针对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特别是对于集成电路企业和工业母机企业而言,此次政策的调整意味着它们将能够依据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支出,更大幅度地提高可自行计算的加计扣除金额。这对于这两个被视为国家战略性、关键性支撑的产业来说,无疑是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将有力推动其在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上的进程。
《公告》对研发费用的具体范围也进行了清晰界定,涵盖了人员人工费用、直接投入费用、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以及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新药研制的临床试验费、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等一系列与创新活动直接相关的支出。此外,还包括其他相关费用及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共同规定的费用。这一全面的界定,确保了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每一分努力,都能得到税收政策的切实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也考虑到了委托境外进行研发活动的情况。根据规定,委托境外研发费用中,不超过境内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三分之二的部分,可以享受税前加计扣除的优惠。这在鼓励企业“走出去”进行全球化研发的同时,也强调了对本土研发实力的优先支持,确保政策的整体效用最大化。
力度持续加大,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事实证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持续加码,已成为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强大动力。在**“十三五”期间**,受益于这项政策的企业数量经历了惊人的增长,从2015年的5.3万户飙升至2019年的33.9万户,5年间扩大了5.4倍。同期,减免税额也从726亿元激增至3552亿元,增长了近5倍。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张启龙的分析进一步佐证了政策的有效性:“2022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政策优惠的规上企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6.3%和11.7%。”这表明,税收优惠政策正精准有效地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
创新驱动,制度红利惠及万企
今年以来,财税部门将符合条件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并将其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充分彰显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坚定决心。更为重要的是,政策允许企业提前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并将当年7月的预缴申报期纳入可享受政策的时点。据统计,在2023年7月提前享受该优惠的企业中,民营企业户数占比高达94.3%,超过29万户,其享受的金额更是占到全部金额的76.6%。这一数据充分说明,政策的落地,极大地惠及了最活跃的创新主体——民营企业,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荣鄂在总结时表示,财政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初步形成了一套覆盖面广、优惠力度大、涵盖企业创新全流程各环节的税收支持政策体系。下一步,财政部将持续落实落细各项税费优惠政策,不断夯实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重要地位,并持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不仅仅是一项税收减免措施,更是国家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加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随着这项政策的深入实施和不断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的中国企业将坚定地走在创新的道路上,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澎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