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日,在第五届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发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23工业数字化转型评价综合指数】(以下简称“指数”)。该指数的推出,旨在科学客观地评估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为企业、行业和区域的转型战略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一、 指数的发布与核心洞察
此次发布的综合指数围绕企业、行业、地区三大维度,构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全面审视了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效。
• 总体指数达到62.7: 这一数值表明,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大部分企业已迈入系统集成和平台支撑的成熟期,预示着未来发展前景光明。
• 就绪度指数达66.1: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化转型的就绪度指数高达66.1,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发布目的与价值:
该指数是我国首个工业数字化转型评价综合指数,其核心目的是分析并解决行业痛点,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它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建立了科学的数字化转型评价体系,为广大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提升管理水平、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二、 制造业何去何从?——积极应对数字化转型的新篇章
《2023工业数字化转型评价综合指数》的发布,再次凸显了国家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高度重视。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企业应紧跟政策导向,把握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脉搏,加快迈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质量发展。
要成功应对这场转型浪潮,制造企业需要具备明确的战略规划和具体的行动方案:
1. 加速数字化投入,驱动模式革新:
• 核心转变: 从过去的流程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将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
• 重点投入领域:
• 智能化工厂建设: 打造柔性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系统。
• 供应链协同: 打通供应链上下游,实现端到端的透明化和协同化。
• 质量管理与追溯: 加强全流程的质量控制和产品可追溯性。
• 个性化定制: 实现低成本、高质量地满足个性化需求。
• 技术赋能: 引进先进架构和服务平台,快速提升智能运营水平和综合绩效。
2. 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 网络基石: 建设更高带宽、更低延迟、更可靠的工业网络(如5G、Wi-Fi 6)。
• 数据中心: 升级算力基础设施,满足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需求。
• 云计算: 拥抱云计算,利用其弹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降低IT成本。
• 信息安全: 高度重视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系,保障企业信息和数据安全,防范潜在的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风险。
3. 强化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
• 技能提升: 通过内部培训、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现有员工的数字化意识和应用技能。
• 引进高端人才: 积极引进数据科学家、工业互联网架构师、AI工程师等专业人才,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 素质培养: 培养员工的数字化思维和创新能力,营造数字化转型文化。
4. 积极参与行业数字化生态建设:
• 协同共享: 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构建开放、协同的数字化生态系统。
• 创新驱动: 通过数据共享、协同创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高效利用。
• 平台化思维: 积极拥抱和参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共享平台资源,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5. 学习借鉴,加速转型步伐:
• 跨界学习: 重点关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行业已发布的数字化转型综合指数(分别为66.4、61.8和60.5)。
• 经验复用: 深入研究这些行业的成功经验、最佳实践和转型路径,规避潜在风险,借鉴有效策略,为自身数字化转型提供宝贵的借鉴。
结语:
《2023工业数字化转型评价综合指数》的发布,不仅是对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成就的一次全面总结,更是为未来指明晰方向的灯塔。制造企业应将此视为重要的行动指南,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坚实的行动举措,积极投身于这场深刻的变革之中,最终实现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