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系列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举措精准落地,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正迎来边际改善的积极信号。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11月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李超介绍,9月份我国新登记注册私营企业数量同比大幅增长18.1%,显示出市场主体活力正在回升;1—10月份,民营企业进出口势头强劲,占比已超过总额的一半,同比增长6.2%,这有力地证明了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多措并举,常态化机制护航民营经济再壮大
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以来,该局会同有关方面,紧密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精神,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健全沟通交流机制: 通过多种形式搭建起民营企业家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常态化沟通桥梁,倾听企业诉求,逐一解决反馈问题,确保政策落地“全流程、闭环式”服务。
2. 加强经验交流互鉴: 成功举办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现场会,汇聚了各部门和地方的智慧,推广了成功经验,促进了区域间的相互学习和政策协同,提升了政策落实的整体效能。
3. 加快研究谋划政策: 针对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这一重大课题,深入开展了专项研究,并着手建立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同时正在研究出台一系列旨在提升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强化品牌建设的政策举措。
PPP新机制:最大程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回归合作本源
为进一步贯彻中央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研究制定了《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新机制的指导意见》,该新机制具有三大显著特点:
• 参与主体多元化: 最大程度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PPP项目。
• 收益来源聚焦: 主要聚焦于使用者付费项目,确保项目可持续性。
• 操作模式特许经营: 全部采用特许经营模式,明确项目运营主体和责任。
其中,“最大程度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是该新机制最突出的亮点,这主要基于三方面重要考量:
• 坚决落实中央决策: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的战略定力,视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为“自己人”,是践行中央精神的重要体现。
• 回归PPP合作本源: PPP项目的初心在于引入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提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新机制旨在回归这一初心,让资本的活力真正得到释放。
•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1—10月份,制造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民间投资均实现较强增长,显示出民间投资结构正在优化调整,活力显著。新机制优先选择民营企业参与,将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引导其投向更广阔的领域。
项目清单明确方向,特许经营模式保驾护航
《指导意见》还明确了《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的特许经营新建(含改扩建)项目清单》,将项目按照市场化程度和公共属性分为三类:
• 市场化程度高、公共属性弱的项目: 明确由民营企业独资或控股。
• 关系国计民生、公共属性强的项目: 要求民营企业股权占比原则上不低于35%。
• 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属性强且具有自然垄断属性的项目: 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
需要强调的是,该项目清单并非“准入清单”,而是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的导向性文件,对于清单以外的项目,同样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同时,对外商投资企业参与PPP项目也参照此规定执行。
三大发力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内生动力
李超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
1. 持续完善制度设计: 加强民营经济发展形势的研判,优化政策统筹,并大力推进相关立法工作,致力于营造更优良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治环境。
2. 持续拓展发展空间: 有序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营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全球产业分工与资源配置、重大战略部署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3. 持续搭建服务平台: 积极构建政策、交流、合作、监测、评估、宣传等六大服务平台,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倾听民营企业声音,积极纾困解难,促进其健康稳健发展。
随着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中国民营经济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巨大的潜力将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